农历九月,清秋时节,气象平和,天高气爽。


这时我国的平均气温一般在16至26摄氏度之间,秋季农作物和瓜果集中成熟,大部分植物枝叶停止生长,并有凋落。此时昼夜温差较大,光照时间减少,植物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分酸性细胞液增多,因为植物叶片中酸性液是导致枫叶变红的关键因素,于是也就有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自然美景。


九月重阳是诗和词的季节,古有“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的感叹,今有“晓来谁染枫林醉,秋深更见霜叶红”的抒发。触景生情,有感而动。九九重阳,感染着人们的胸怀,诱发着人们的情致。大家相约户外赏秋,或抱红守绿,或摘花采菊,或草叶相赠。欣欣然、浓浓情的高雅别致和满身心的喜欢完全托付给了这大好的时节。九月重阳还是登高望远的季节,而登高非山脉莫属,我们的先民生存在山林之中,那里是他们采集野果、狩猎谋生的良好环境,在他们走出大山之后,依然不会放弃对大山的崇拜。“山”高山,“宗”神圣,以“宗”喻“山”,以“山”喻“宗”,尊崇与敬畏并存,图腾与信仰同在。一如《礼记·祭法》所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今人的登高没有了古人的用心,但今人的望远一定存有更加丰厚的寄托。“辞青”,也是九九重阳的传统内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草一木皆有情”,生命短暂,人生多变,重阳秋节,感天气渐凉,观草木凋零,想明朝来年,想心地坦然,不曾怨恨,心随境愿。这无疑与古人的三月“踏青”来,九月“辞青”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的《重九》说:“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九月起凉意,秋冬相交寒,这是季节使然。而从数字和阴阳来说,九是最大的阳数,时又双九重叠,自然阳气达到极点。阳极必反,病魔将乘虚而入。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中国人使用中草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神农尝百草,首创草的药用,而药用的出现则与季节发病有关。于是古人在九月选择了具有杀虫消毒、逐寒祛风功效的草药茱萸和菊花,两者同为九九重阳节的必备之物。据说晋代人用茱萸制成香囊,随身佩戴,并冠以“驱邪辟灾、抵御初寒”的“辟邪翁”之美名。再后来的唐代,又在药用的基础上增加了装饰美容、寄托离情、祝颂延年、养心益寿的用意。


节象文化的构成,少不了吃穿住行,“重阳糕”便是最确切的表达,一是“高”与“糕”谐音;二是庆贺收获的季节。人们以此祭飨天帝、供奉祖先。同时作为劳动者本身也要通过尝食丰收后的重阳糕达到宽益身心,增长阳寿的目的。故汉代就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糕),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的说法。如今,糕的种类和用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扩展,南北方共有的粘糕、奶油蛋糕、果脯糕,南方和新疆特有的切糕、用来庆贺新生儿的花糕更是样式翻新,多姿多彩。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月份,先人冠以菊月的美称,借此连带产生的菊花节、菊花展、赛诗会也是代代相传。为此,古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如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陈志岁的“重九江村午宴开,奉觞祝寿菊花醅”;李白的“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等。诗人写出了九九重阳节醉饮菊花酒后的万般感叹和真诚寄托。


如今,建设文明和谐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国家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登高养生,赏菊延寿的“重阳节”已被定为“老年节”。如此以来,一些单位、个人及社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慰问老年人活动:如陪老年人游园、与老年人做互动游戏、为老年人演文艺节目,组织书画比赛、戏曲比赛、做手工等活动。许多学校、团体、义工或青年志愿者,则走进养老院、敬老院为老人们洗澡、理发、包饺子,或是送上慰问品。原本传统、民间、规模有限的重阳节,如今已被轰轰烈烈的尊老敬老活动所替代,传统的重阳从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


作者:吕乃华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