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所写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主要搜辑各种鬼狐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民间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耳所闻的奇情轶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阅微草堂笔记》:“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辩,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阅微草堂笔记》中,故事发生的地点从西藏到新疆,涵盖全国。其中又以河间、献县、沧州和乌鲁木齐等地居多。这因为河间、献县是其家乡(新中国成立后其家乡崔尔庄由献县划归沧县),乌鲁木齐则是其发配之地。书中发生在衡水各县的故事20余篇。大概因为故城、景县、阜城三县在清代和纪晓岚的家乡献县同属于河间府,所以涉及衡水的故事中又以上述三县最多,其中发生在景州的即超过10篇。纪晓岚登上历史舞台的年代,景州已降为散州,不再领县。因此,景州管辖的范围就是今天的景县。有意思的是,纪晓岚对这一带的熟悉不仅限于县,甚至熟悉到乡。有关阜城的故事写到漫河,而景县的故事中则有刘智庙。今从中选出几篇,领略一下纪晓岚笔下的“鬼故事”。


莫以善小而不为


“景州李晴嶙言,有刘生训蒙于古寺,一夕,微月之下,闻窗外淅淅声,自隙窥之,墙缺似有二人影,急呼有盗,忽隔墙语曰:我辈非盗,来有求于君者也。骇问何求,曰:猥以夙业,堕饿鬼道中,已将百载,每闻僧厨炊煮,辄饥火如焚,窥君似有慈心,残羹冷粥,赐一浇奠,可乎?问佛家经忏,足济冥途,何不向寺僧求超拔……生尝举以告人曰:沉沦之鬼,其力犹可以济物,人奈何谢不能乎?”


景州人李晴嶙说:有位姓刘的先生在一所古寺中教孩子们读书。一天夜里,月色微明,听到外面有悉悉索索的声音。从窗户缝里向外一看,在院墙缺口处似有两个人影。刘先生急忙高呼:“有贼!”墙那边的人轻声说道:“我们不是贼,是有事来求你的。”刘吃惊地问:“求我什么?”墙外答道:“因我们生前做了坏事,死后变成饿鬼,将近一百年了。看你是位有慈悲心的人,所以求你把残羹冷饭赏给我们一点,可以吗?”刘说:“你们为什么不向寺里的和尚乞求超度呢?”饿鬼回答说:“鬼辈能够得到超度,也得靠前世种有善因。像我们俩,上辈子没做什么善事,今天又如何能遇到超度的善缘呢?所幸的是,当初我们对到手的不义之财并没有过分的贪婪吝啬,亲朋故旧之中,有饥寒孤寡的,也能稍加周济。所以如今还能不时吃上一口残羹剩饭。不然的话,纵然有佛的神力,也无可奈何啊!”刘先生听了,心生怜悯,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两个饿鬼感激涕零。从此,刘先生常常把吃剩的汤和酒浇到墙外,好像有人前来享用,但不见踪迹,也听不见说话。过了一年多,一天夜里,忽然听见墙外呼唤:“刘先生!承蒙您长期款待,今天来向你告别了!”刘先生惊问:“你们要去哪里?”鬼说:“我们俩没有别的法子求得超脱,只能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好事。这片树林里鸟很多,有人想要用弹弓射它们,我俩就事先惊吓,让鸟飞走。有人下网捕鸟,我俩就事先驱赶,让鸟逃脱。就因为这一善之念,感动了神明,我俩得以转世托生了。”


刘先生常把这段故事讲给别人听,并且说:“那些沉沦百年的饿鬼,尚能以其微弱之力帮助动物,而人为什么总是推托说自己做不了善事呢?”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封建迷信讲因果,但讲因果并不都是封建迷信。《阅微草堂笔记》中相当一部分是讲因果的故事。孙犁说:“纪昀用他亲身见闻的一些生活琐事,说明社会生活中的因果问题。它并不是唯心宿命的,它的道理是从现实生活中演绎出来的。因果报应,并不完全是迷信的,因果就是自然规律。”而景州人李晴嶙讲的这个故事,则是想通过因果关系说明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个饿死鬼生前干了什么坏事,以至于一百年不得超脱呢?饿死鬼自己交代:“我辈过去生中,营营仕宦,势盛则趋附,势败则掉臂如路人。”我俩生前混迹官场,谁有权有势就依附谁,谁失去权势就不再理睬谁。说起来在官场上这也不算什么大恶,可是人在做天在看。至于最后感动神明的事,更是微不足道,可纪晓岚恰恰想说明的就是:做这么一点小事就能感动神明,为什么有人连这么小的一点善事都不肯做呢?


及时改过方为善


《阅微草堂笔记》中关于故城的故事,至少有三篇系刁飞万所讲,由此推断刁飞万和纪晓岚非常熟悉。遗憾的是,未能查出刁飞万的生平。


“飞万又言,一书生最有胆。每求见鬼,不可得。一夕,雨霁月明,命小奴携罂酒诣丛冢间,四顾呼曰:良夜独游,殊为寂寞,泉下诸友,有肯来共酌者乎?俄见磷光荧荧,出没草际,再呼之,呜呜相距丈许,皆止不进。数其影约十余,以巨杯挹酒,洒之,皆俯嗅其气,有一鬼称酒绝佳,请再赐。因且洒且问曰:公等何故不轮回,曰:善根在者转生矣,恶贯盈者堕狱矣,我辈十三人,罪根未满,待轮回者四;业报沉沦,不得轮回者九也。问,何不忏悔求解脱,曰:忏悔须及未死时,死后无着力处矣。洒酒既尽,举罂视之,各踉跄去。中一鬼回首丁宁曰:饿鬼得饫壶觞,无以报德,谨以一语奉赠,忏悔须及未死时也。”


故事并不复杂,人皆怕鬼,有一个书生却胆子特别大,到处寻求和鬼见面。一个雨后月明的夜晚,让伙计带上酒,一块来到一片坟地里,高喊请鬼出来喝酒,还真把鬼喊出来了。书生很开心,鬼们也很高兴。书生问鬼:你们为什么不轮回转世,却一定要做鬼呢?鬼回答:做过善事的可以转世,恶贯满盈的下地狱。我们十三个人中有四个等待轮回,有九个罪孽深重,不可轮回。书生又问:通过忏悔不是可以解脱吗?鬼回答:忏悔必须在没死之前,死了之后想忏悔都找不到地方。


众鬼尽兴畅饮,直到把书生带来的酒喝光,方才踉踉跄跄地散去。其中一鬼回头叮嘱书生:喝了你这么好的酒,无以为报,送给你一句话:忏悔须在未死时。《左传·宣公二年》中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人是不犯错误的,但知错能改就是最好的事情。这里的关键是改正错误的时机,即知错即改,及时改正,把错误带来的后果降到最低程度,这才是善莫大焉之善。正因为如此,故事中的鬼才又敲黑板、又划重点,反复提示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忏悔。如果知道错了却王顾左右而言他,错过了改正错误的时机,铸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想改也来不及了。如同《阅微草堂笔记》全书的风格一样,好似不经意间,用淡雅的语调说出警世之言。


天不藏奸人自慎


明朝权宦魏忠贤操纵朝政,作恶多端,人神共愤。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后,将魏忠贤发往凤阳安置。魏忠贤在去凤阳途中,仍豢养一批亡命之徒,朱由检闻知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押回北京审判。魏忠贤余党得知消息,连忙派人密报魏忠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至阜城时,在阜城南关旅店上吊自杀。这一情节不仅在阜城民间广泛流传,正史野史俱有记载。但读过《阅微草堂笔记》才知道,魏忠贤自杀于阜城南关旅店,还有另外一种传说。


“明魏忠贤之恶,史册所未睹也。或言其知事必败,阴蓄一骡,日行七百里,以备逋逃;阴蓄一貌类己者以备代死。后在阜城尤家店,竟用是私遁去。余谓此无稽之谈也。以天道论之,苟神理不诬,忠贤断无幸免理;以人事论之,忠贤擅政七年,何人不识。使窜伏旧党之家,小人之交,势败则离,有缚献而已矣;使潜匿荒僻之地,则耕牧之中,突来阉宦,异言异貌,骇视惊听,不三日必败;使远遁于封域之外,则严世蕃尝通日本,仇鸾尝交谙达,忠贤无是也,山海阻深,关津隔绝,去又将何往。昔建文行遁,后世方且传疑。然建文失德无闻,人心未去,旧臣遗老,犹有故主之思。燕王称戈篡位,屠戮忠良,又天下所不与,递相客隐,理或有之。忠贤虐焰薰天,毒流四海,人人欲得而甘心。是时距明亡尚十五年,此十五年中,安得深藏不露乎?故私遁之说,余断不谓然。文安王岳芳曰:乾隆初,县学中忽雷霆击格,旋绕文庙,电光激射,如掣赤练,入殿门复返者十余度。训导王著起曰:是必有异。冒雨入视,见大蜈蚣伏先师神位上,钳出掷阶前,霹雳一声,蜈蚣死而天霁。验其背上,有朱书魏忠贤字。是说也,余则信之。”


魏忠贤之恶,历史上没有见过。他自己也知道早晚有一天会遭到惩罚,因此,私下养了一匹骡子,日行七百里,随时准备逃跑。又私下养了一个和自己相貌一样的人,以便充当替死鬼。后来在阜城旅店,是别人替死,他却私自逃走了。纪晓岚说: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论天道,天不藏奸;论人事,魏忠贤为害七年,即使扒了皮,人们也认识他。他能逃到哪里去呢?逃到那些旧部家里,都是小人之交,如今魏忠贤落魄,早把他绑起来献给朝廷了。逃到荒山僻壤,农牧民发现来了这样一个人不人鬼不鬼的太监,用不了三天就会败露。接下来纪晓岚分析了各种可能,包括会不会逃到境外去,都被断然否定了。后来又听文安的王岳芳说,乾隆初年文安县学突然遇到了雷暴,闪电如赤炼一般冲进文庙大殿,反复十余次。训导王著感到怪异,冒雨进入大殿,只见一条大蜈蚣趴在孔子的牌位上。训导用钳子夹起蜈蚣,扔到殿外的台阶上,霹雳一声蜈蚣死去,雨过天晴。检验蜈蚣的背上,有“魏忠贤”三个字。纪晓岚说:这个说法,我相信。


其实纪晓岚相信的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应当也算是一个因果报应的故事。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纵有天大的权势,坏事干得太多,也难逃历史的惩罚。这样的因果关系,不也让人警醒吗!


清谈误国须记取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故事多数算不上恐怖。仔细读过之后,你会发现其实纪晓岚骨子里并不信鬼。因此,他常常与鬼调侃,甚至拿鬼开涮。“故城沈丈农功,讳鼎勋,姚安公之同年,尝夜归遇雨,泥潦纵横,与一奴扶掖而行,不能辨路,经一废寺,旧云多鬼,沈丈曰:无人可问,且寺中觅鬼问之。径入,绕殿廊呼曰:鬼兄鬼兄,借问前途水深浅。寂然无声。沈丈笑曰:想鬼俱睡,吾亦且小憩。遂偕奴倚柱睡至晓。此则襟怀洒落,故作游戏耳。”纪晓岚尊称故城这位沈老爷子为“丈”,因为他是自己父亲纪容舒的同年举人。老爷子晚上回家遇到大雨,辨不清道路,又无人可问。正好路边有一个废弃的寺庙,过去说庙里有鬼,老爷子说那就到庙里找个鬼问问吧。他径直走进庙里,在殿廊下一圈圈大喊:鬼兄鬼兄,前边哪条路水深,哪条路水浅呢?无鬼回应。老爷子笑了笑:想是鬼都睡了,我也睡一会儿吧。于是倚着庙廊下的柱子睡到天明。


老爷子拿鬼开个玩笑而已。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鬼形形色色,行为各异。有猥琐的,有豪爽的,有落井下石的,有见义勇为的,有迷惑人心的,有仗义执言的,总之一句话,“托狐鬼以抒己见”,借鬼狐之口,讲出想要对人说的话。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有其优点。但是,一千多年一成不变,也积累了许多弊端。比如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科举制度下所传授的知识,拿不出任何应对之策。纪晓岚本人即是科举出身,他不可能完全否定科举制度。但是,对于那些沽名钓誉、清谈误国之辈,他却是深恶痛绝。《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了武邑一个故事:“武邑某公,与戚友赏花佛寺经阁前。地最豁厂,而阁上时有变怪,入夜即不敢坐阁下。某公以道学自任,夷然弗信也。酒酣耳热,盛谈西铭万物一体之理,满座拱听,不觉入夜。忽阁上厉声叱曰:时方饥疫,百姓颇有死亡,汝为乡宦,既不思早倡义举,施粥舍药,即应趁此良夜,闭户安眠,尚不失为自了汉。乃虚谈高论,在此讲民胞物与,不知讲至天明,还可作饭餐,可作药服否?且击汝一砖,听汝再讲邪不胜正!忽一城砖飞下,声若霹雳,杯盘几案俱碎,某公仓皇走出曰:不信程朱之学,此妖之所以为妖欤。徐步太息而去。”


武邑佛寺的经阁上闹鬼,夜深人静之后,无人敢到阁前广场闲坐。某位乡宦不信邪,自以为我是道学家我怕谁。酒酣耳热,偏偏跑到经阁前大谈《西铭》鼓吹的万物一体,听者甚众。不知不觉夜深了,忽听阁上妖怪高喊:当下正闹饥荒瘟疫,已经死了不少老百姓了。你作为退休官员,既不带头帮助百姓,也不在家老实睡觉,跑到这儿说这些没用的废话,就算说到天明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药用?先砸你一砖,看你还说什么邪不胜正!说时迟那时快,一块砌城墙用的大砖呼一声砸下来,桌子盘子杯子统统被砸得粉碎……


真是笔墨酣畅,大快人心。


清谈误国是历史的教训,可历朝历代偏偏有那么一些人不思悔改,除了夸夸其谈,什么事也不肯做,或者什么事也不会做,更谈不上担当作为。今天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因此邓小平和习近平都曾经强调“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进一步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今天重读纪晓岚的文章,尤有感触。


纪晓岚和衡水有很深的渊源。乾隆五年17岁的纪晓岚娶了邻县东光马永图的四女儿马月英为妻,是年马氏20岁。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马氏去世时纪晓岚已经72岁。纪晓岚在为马氏族谱所作的序言中写到“东光以马氏为甲族,其他名德不具论。自明嘉靖以来,一支之中,登进士者凡九,亦云盛矣;谱至今日凡五修,亦云绵远矣,非其世美,能之乎?昀马氏婿也,乾隆甲子读书外舅周公家,得读其旧谱,祥其世德”。字里行间洋溢着纪晓岚对岳父家族深深的敬意。新中国成立后,东光马氏所在的村子划归衡水,即今天的阜城县码头镇后路村。昔日的东光马氏,今天已成为阜城马氏。纪晓岚以其岳父家族为自豪,毫无疑问,衡水也以这位女婿为自豪。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流传至今,“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靠的是一代文宗深邃的思想和旷世才华。


作者:任之初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