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冀忆 庆祝建党100周年·燕赵英烈④ | 马本斋:把一切献给中华民族解放事业

率领回民支队转战华北,历870余战毙敌3.6万余人


马本斋画像


【英魂永志】


       马本斋(1902-1944),沧州市献县东辛庄(今本斋东村)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是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曾任支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司令员。抗战时期,他率部转战华北,参与并指挥了大小战斗870多次,击毙日伪军3.6万余人。


       1942年2月,马本斋因病在山东省莘县不幸去世,年仅42岁。毛泽东同志为他题写了挽联“马本斋同志不死”。



位于纪念馆中轴线的马本斋塑像


       在河北大地,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故事家喻户晓。近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沧州市献县本斋东村的马本斋纪念馆。纪念馆中轴线上是马本斋烈士扬刀跃马、英姿勃发的塑像。塑像背后是气势恢宏的纪念馆建筑,馆内详实丰富的文字资料、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把人们带回到了那个漫天烽火的岁月中。走进展馆,记者更加真实、深刻地了解了烈士波澜壮阔的一生。



献县本斋东村的马本斋纪念馆


【立志从戎】


从军8年,他从普通士兵成为团长


  马本斋1902年生于献县东辛庄(今天的本斋东村)一个回族农民家庭,一家老小只能靠几亩薄田过活。因家境贫寒,马本斋只上过三年私塾,少年时代他曾随父亲到外地谋生。


  1921年,马本斋投身行伍加入东北军,因为训练刻苦又有一定文化基础,从军一年后他就被选入东北讲武堂学习。1924年,马本斋从军校毕业并被任命为排长。


  在胶东半岛,马本斋在军阀刘珍年的部队中崭露头角,1929年他升任为国民革命军的团长,此时的马本斋还不满30岁。


  1931年,日寇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爱国心切的马本斋请缨杀敌,但是国民党顽固派却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坐视东三省沦陷,这让马本斋义愤填膺,他愤然辞去军职回到老家务农。


  纪念馆内有一座马本斋故居的沙盘,讲解员华瑞华介绍说,这是马本斋回乡后用多年积蓄盖起的新房。马本斋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火却打破了平静。



马本斋用过的大刀


【投身革命】


率部抗战,回民支队成为“铁军”


  日军攻陷平津后节节南下,马本斋随即在家乡组织起了回民抗日义勇队,奋勇反抗日本侵略者。


  1938年初,马本斋率部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河北游击军,所部改编为冀中回民教导队(后称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马本斋担任了总队长。在这过程中,马本斋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无私,在1938年10月,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今天,马本斋纪念馆的展板上再现了他的入党誓词: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奉献给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给为回族解放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的事业。


  1939年,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马本斋任司令员。在马本斋的率领下,回民支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队伍迅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八路军冀中军区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纪念馆内,展板上的一柄大刀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讲解员说,烈士生前曾用这把大刀手刃7名日军。


  在1937年到1944年期间,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转战华北,参加了870多次战斗,击毙日伪军3.6万余人,在抗战的熔炉中,回民支队成了“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



白文冠马本斋烈士墓


【英雄母亲】


大义凛然,马母绝食七天壮烈牺牲


  纪念馆内,一辆独轮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华瑞华介绍说:“这是当年敌人押送马本斋母亲白文冠时使用的车辆,这背后藏着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母亲的故事。”


  军事上被动挨打,卑劣的敌人就想到了一个毒计。他们知道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在东辛庄,就纠集日伪军前往村中扫荡。敌人把村民们聚拢起来逼问他们谁是白文冠。马母大义凛然,站出来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痛斥敌人。


  敌人威逼利诱马母,让她说服自己的儿子投降并许诺给他高官厚禄,马母不为所动。1941年9月,她在绝食七天七夜后壮烈牺牲,时年68岁。


  马本斋是孝子,听到母亲被捕的消息后他肝肠寸断,得知母亲牺牲的噩耗后更让他痛不欲生。但为了抗战大局,马本斋在痛定思痛后还是选择了忍耐,他挥笔写下了“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的字句后继续指挥作战。


  在今天的马本斋烈士纪念馆的对面,就是马本斋母子烈士纪念陵园,园内高大的汉白玉纪念碑直插云霄,象征着母子二人伟大光荣的革命精神。岁月悠悠,斯人已逝,但留存下来的革命精神已经熔铸成了光荣不朽的丰碑!



纪念馆内的马本斋雕像


【英年早逝】


寄托哀思,毛泽东、朱德题写挽联


  因为长期艰苦的作战损害了马本斋的身体健康,1944年2月7日,时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的马本斋因积劳成疾逝世于山东莘县,年仅42岁。在此之前,他的部队本来要转战延安,但是无情的病魔最终夺去了他的生命。在1944年1月,他抱病为战士们作了最后一次战前动员,鼓励大家:“要跟着党,跟着毛主席,抗战到底!”


  马本斋逝世后,延安各界三百多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主席挥笔写下了“马本斋同志不死”的挽联,寄托自己的哀思。朱德总司令题写了“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的挽联,纪念为国捐躯的白文冠、马本斋母子。


  马本斋病逝后,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将他安葬在了山东省莘县张鲁集。1954年,烈士的遗体从山东迁到了位于石家庄市区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内安葬。为了纪念烈士,教育人民牢记历史,马本斋纪念馆于2001年8月在献县本斋东村竣工。纪念馆自建成至今已经接待了海内外参观学习者100余万人。



马本斋纪念馆馆长哈光杰


【弘扬精神】


奔走南北,献县儿女传扬烈士事迹


  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故事在献县家喻户晓。现年93岁、抗战时期曾经照料过八路军伤员的孙建芬老人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神采奕奕地说起了马本斋和回民支队:“马本斋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部队打日本人,他母亲也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有了他们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马本斋的精神始终感染激励着献县儿女。57岁的哈光杰是马本斋纪念馆的馆长,他说:“我的爷爷是回民支队的成员,马本斋烈士和回民支队的事迹感染和影响着我。”多年下来,哈光杰已经整理了25万多字的关于回民支队的资料。他说:“作为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我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烈士的革命事迹继续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烈士的故事。”


  65岁的献县人赵文岭青年时代为马本斋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从1989年开始,他就天南海北地为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回民支队队员们拍照,留存影像资料。老人32年如一日,从满头黑发到两鬓斑白,从南方的罗湖口岸到西北边疆的阿尔泰山都留下了老人的足迹。


  在老人背后是全力支持他的家人,为了给他凑路费,家里卖过口粮也卖过牲口,只为了将烈士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让烈士的精神影响更多的人。


【迎来巨变】


奋斗不息,本斋村今已旧貌换新颜


  为了纪念马本斋烈士,1953年,烈士的出生地东辛庄被改称为了本斋村(后又分为东西两村)。


  1984年,献县成立了本斋回族乡,乡政府驻地就在本斋东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的本斋回族乡已经形成了以清真食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结合玛钢铸造、玻璃制品加工等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


  而在英雄的故乡本斋东村,近年来也在积极筹划建设以村庄的“三门”“四街”“五区”为主、全方位打造红色文化新地标的建设工作。村子也成了全国首批、沧州市唯一的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今天的本斋回族乡,人民幸福安乐,今天的本斋东村村容整洁,人民过着富足和谐的生活。当年烈士未尽的愿望在今天都变成了现实。

来源:河青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