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林在修剪管理“家具树”。
连日来,随着天气转暖,树木变绿,位于衡水深州市王家井镇西蒿科村的尚春林的“家具树”种植园内更加热闹了。只见很多树木虬枝错节,“纠缠”在一起,仔细一看竟是一株株“椅子树”,生机盎然,长势喜人,慕名前来参观交流、洽谈合作的来访者络绎不绝。
“我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建设生态艺术家具文化园,打造文化生态旅游新亮点。”今年68岁的尚春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对“家具树”的发展前景信心十足。
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创新,尚春林现在不仅能“种”出“椅子树”,还能种出“床”“花架”等各种“家具树”以及别致的“桥梁”“楼房”。而这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无不彰显着绿色生态理念。
尚春林在修剪管理“家具树”。
谈起尚春林“种”家具的初衷,还要从20年前说起。尚春林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高中时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回乡后,对农业技术情有独钟,走上了自学自研农技之路,他培育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及高产栽培技术”还曾获当地科技成果奖。由于生活需要,他也曾教过书,干过瓦工,烧过砖,贩过药材……但不管日子多么艰难曲折,他从未停止过对农技的钻研。2000年,尚春林来到北京打工,当时的沙尘暴和雾霾天对他触动颇深,“资源与环境”理念开始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同时受竹木藤类家具的启发,他决定研究“种”家具,以此倡导生态环保理念。
2004年,在北京的尚春林开始进行市场调研,当时虽然追求原生态理念的人士很多,但原生态家具到底能怎么种植?什么标准?没有统一的答案,还有很多人对他的想法嗤之以鼻,“‘种’家具?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尚春林坚信自己可以成功,他从不同树种的习性、资源、技术等方面认真研究,一一制定试验方案,把当时北京市区及周围的树种都研究了一个遍。经过反复试验、琢磨,2006年,尚春林选定了最适合“种”家具树的树种——榆树。这一年的冬天,尚春林出差时偶遇深州市王家井镇西蒿科村的孟伟,经过交流,非常投缘,孟伟对他“种”家具的创意很感兴趣。
回到村里后,孟伟把这次“偶遇”讲给村干部听,村干部感觉这是个致富的好项目,随即相约到北京找尚春林谈合作的事,双方一拍即合。2007年春天,尚春林毅然离开北京来到西蒿科村,开始进行“种”家具田间试验。但万事开头难,现实和理想往往是有差距的。尚春林回忆,最初的研发周期很长,主要由于这个创意没有参照系,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开始是树种不对,2007年、2008年的两期试验最终均宣告失败;后来试验环节又出现问题,再进行技改已错过了季节,有些树只能等下一年再重新造型,而有些树还需要再重新种植……为此,辛苦一年下来,换来的常常是无奈的等待。
“ 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筹安排部署,这更加坚定了我发展家具种植产业的信心和决心!”尚春林说。就这样,他继续默默奋战在“种”家具的研发道路上,对层出不穷的技术难关逐一突破……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2014年,第一把漂亮的原生态椅子终于长成了!尚春林喜滋滋地带着这把椅子去广州参展,当场有客商给出10余万元的高价想买走,但尚春林没舍得。又经过5年反复试验和改良,到了2019年,尚春林终于形成了一套标准的可供量产的成熟技术,研发进程开始向技术升级和系列化发展。他种植的“家具树”还受到北京林业大学专家青睐,他的园林艺术公园成为该校大学生实习基地之一。
尚春林在整理种出的原生态椅子成品。
“种”家具更要“种”文化。近年来,尚春林“家具树”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并不断提档升级,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以更好展现文化内涵。截至目前,他已相继培育出太极大师椅、白马王子椅、白雪公主椅等一系列会“讲故事”的“家具树”,受到各地客商和用户广泛好评与欢迎。一位大学教授在看了尚春林种成的椅子后感慨道:“看到你的作品,我真心佩服你的思维和胆识。我也是快70岁的人了,这个年龄段还有如此‘不安分’的创意,而且已经突破了千百年来传统家具的制作方法,如此巧妙地将自然美、艺术美、个性、低碳等集于一身,真是不简单呐!”
尚春林向游客介绍种出的原生态椅子成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特别是乡村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如今,尚春林发展绿色家具种植产业的信心更足啦!他介绍,立足“家具树”实用价值与传承价值于一身的优势,目前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实现技术共享,联手打造集生态艺术博览园、种植体验园、生态民宿园等7个功能园区于一体的生态艺术文化园。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尚春林像守护自己孩子一样,呵护着自己倾注20余年心血的“家具树”,执着地发展家具种植产业,追逐着根植于心的绿色生态梦想,也必将发展得更快、走得更远……
特约通讯员:高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