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2-2024 年全球储能系统新增装机容量同比增幅超 80%,2024-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 33.1%。如此快速的增长,在于储能技术是解决新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关键支撑,而且其性能优化与规模化应用直接关系到能源转型成效,AI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则为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全新解决方案,二者深度融合正重塑储能产业技术范式与价值链条。
在此背景下,成立仅数年的果下科技便脱颖而出,不仅跻身全球第八大中国储能企业,更于2025 年4月向港交所提交 IPO 申请, 有望凭借技术积累与资本助力,推动AI和储能融合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果下科技的核心竞争力源于 “AI + 储能” 战略与全栈技术闭环,其创新推出的 “云 - 边 - 端” 能源监管架构,正是 AI 与储能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在储能设备健康管理领域,该架构依托多维传感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建立电芯级健康状态评估体系,结合迁移学习机制跨场景泛化知识,实现容量衰减、内阻变化等参数精准监测,将传统被动维护转为主动预防。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 2025》数据,2024年AI算法实现电池健康度预测精度超 95%,可延长寿命 10%-15%,而果下科技的技术布局正贴合这一趋势。
在此基础上,果下科技打造了 “Safe ESS” 和 “Hanchu iESS” 双平台,形成了覆盖不同应用场景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其中,“Safe ESS” 平台融合边缘计算、云端协同与 AI 算法,构建起 “端 - 边 - 云” 一体化智能架构。该平台拥有高效、低延迟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实现对储能系统的状态感知、故障预测、远程控制和策略管理,为系统稳定运行以及与电网友好互动提供了坚实保障,满足了工商业用户对储能系统高可靠性和高效性的需求。
而 “Hanchu iESS” 平台则依托物联网技术与 AI 驱动的智能算法,实现了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管理与智能化运维。用户只需通过网页端或移动端应用,就能随时对家庭储能系统进行实时监控、远程调度、智能诊断与能效优化,享受到无缝、便捷的数字化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家庭用户使用储能系统的便利性和经济性。
同时,AI 智能也重构了储能与电网的互动模式,比如,果下科技打造的“分布式能源协同调度平台”,可链接电网、电价、气象数据及家储、工商储能系统,实现多站点协同调度,推动虚拟电厂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运营,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技术优势的背后是高额研发投入与产学研协同。2023 年,果下科技储能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远超行业平均,累计获百余项专利及 “十佳 EMS 供应商” 等荣誉,还入选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公司更积极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储能热管理联合研发中心,联合江南大学等机构打造自主研发体系,在液冷、风冷创新及电池轻量化技术上成果显著,技术广泛应用于多场景项目。
业绩与市场地位则印证了战略有效性。招股书显示,2022-2024 年果下科技营收从 1.42 亿元飙升至 10.26 亿元,年复合增速 168.9%;毛利由 3560 万元增至 1.5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108.6%。2024 年,按全球新装机多用途储能系统容量统计,其为全球第八大中国储能系统供货商;按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统计,位列全球第十。
不过,果下科技 IPO 仍面临挑战,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外企业纷纷加码储能,而全球能源政策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市场需求与全球化布局。尤其当前储能项目规模向 GWh 级跃升,对系统灵活性、经济性提出更高要求,对此果下科技规划清晰,将持续深耕 “AI + 储能”,加大研发完善 “云 - 边 - 端” 架构,优化 ESSaaS 模式,依托覆盖电力侧、工商业及住宅的全场景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 AI 与储能融合技术落地。
编辑:牟玉珍
原标题:果下科技IPO,借AI赋能储能撬动资本市场,引领行业智能化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