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金鱼徐”的徐立才是北京宫廷金鱼世家的第十代传人,他饲养的金鱼被誉为“衡水三绝”之一,先后为衡水市赢得了诸多荣誉,是衡水独有的文化名片。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徐立才不但金鱼养得好,还能让“金鱼”飞上天。他绘制的金鱼风筝活灵活现,能拆能卸,独具匠心之韵。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园博园附近南赵常村的宫廷金鱼养殖场。碧波池中,一尾尾金鱼雍容闲雅地游来游去,这些“金鳞仙子”有着绚丽的色彩、明媚的眼睛、奇特的形体和摇曳的尾鳍,它们流光溢彩,形态优美,仿佛跳着“水中芭蕾”。


与这些水中金鱼相得益彰的是,悬挂于满墙的手工风筝。金鱼、蝴蝶、蜻蜓、老虎……各式各样的风筝五颜六色,栩栩如生。其中,最亮眼的非金鱼风筝莫属。轻轻一吹,金鱼圆圆的双眼瞬间旋转起来,十分立体生动。“风筝上了天,鱼眼翻动地更快。”年过七旬的徐立才展示着风筝,兴致高涨。



风筝虽小,功夫却深。徐立才介绍,制作风筝需要经过劈竹子、烤火定型、绑骨架、剪裁绢布、手绘、组装6道程序,一整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复杂一些的则要十余日。“拿烤火定型来说,竹条离蜡烛要不远不近,既能让竹条弯曲定型,又不能烤糊;还有绘画这一步,最费功夫。颜色要上好几层,这样才富有立体感。尤其是动物的羽毛,每一根都要画得细致。”这位养鱼“达人”有模有样地现场演示起如何做风筝,处处透着专业范儿。


其实,徐立才做风筝早就是行家里手了。他自幼受父辈影响喜爱风筝艺术,后来又迷上了绘画,二者的相互结合便催生了徐立才与风筝的一世情缘。1969年,他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衡水冀县(现冀州区),任职于冀县印刷厂。凭借一手做风筝的好手艺,厂里决定专门为他成立一间风筝车间。为此,他前往天津深造学习,每每看到精美的手工风筝,他都拿出小本子一笔一笔地画下来,回到厂里后再研究改进。



1982年至今,徐立才养殖宫廷金鱼近40载,其间,他并没有放弃制作手工风筝,反倒在这条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如今,他制作的风筝不但外形精美,而且每一根骨架之间都安装了插孔,方便拆卸存放。金鱼风筝的身子、双鳍、鱼尾等每个部位都可“大卸八块”。还有一种仙鹤风筝的脖颈和腿都安装了弹力装置,放飞后可以随风摇动,活灵活现。


徐立才说,宫廷金鱼和传统风筝可以很好地结合。“飞上天”的金鱼来到了更广阔的的天地,能更好地宣传展示宫廷金鱼,让衡水的金鱼文化发扬光大。


摄影:王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