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铜是刻铜艺人用钢刀,在铜质的文房用具上镌刻书画的艺术。刻者以刀代笔,在铜面上镌刻出一幅幅具有强烈金石韵味的书画作品。正是在刻制当中产生的那种独特的刀痕,使画面线条的金石韵味更加强烈,使其比纸上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晚清和民国时期,以陈寅生、张樾丞为杰出代表的刻铜艺术家,将铜墨盒打造成为刻铜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当时不少著名书画家,如姚华、齐白石、陈师曾等,都为铜墨盒设计过图稿。


在纸上作画容易,在铜板上刻画且上升到艺术高度却并非易事,而饶阳宋国柱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13年,饶阳刻铜艺术被河北省收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国柱成为“手工刻铜”艺术的传承人。


宋国柱,字中洲,号老神。1958年生于河北省饶阳县,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京服役期间曾受到李苦禅、董寿平等书画大师的教诲,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位以传统技法刻铜的艺术家(手持刻刀直接刻铜)。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杰出手工艺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家,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宋国柱早年习书绘画,从事手工刻铜技艺几十载,摸索、积累出大量刻铜技法与心得。为中国传统手工刻铜技艺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使这项一度面临失传的手工技艺再次获得生机。在业界,因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刻,与传统刻铜技艺相结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宋氏刻铜”风格,其铜刻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当代寅生”。作品深受广大书画家、收藏家喜爱,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刻铜技艺非常复杂,对工匠的素养要求特别高。“虽刻犹写”是刻铜的至高境界,刻工对书画的理解、自身修养、擅长刀法等影响着一件作品的成败。刻铜在工艺上吸取了竹木石刻的技法,因此刻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铜刻技艺,还要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功底,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才是一件优秀作品的全部。


当代刻铜大家有“南孙北宋”之说,“南孙”指的是浙江海宁孙梦臣,“北宋”便指的是宋国柱。孙梦臣代表南方浙派,宋国柱代表北方冀派,已是刻铜艺术界的共识。


与南方浙派擅用锤子边击打边运刀的刻铜方式不同,宋国柱刻铜全凭手劲儿。站在旁边,看着他气定神闲,听着一刀一刀“噌噌咯吱”的声音,要不是铜渣子一直往下掉,还真以为他要么是拿了把宝刀,要么就是削的是泥巴……虽说全凭手劲,但不是蛮力,一点一划都是有生命和艺术感染力的。他真正把刀当成笔,一刀下去既可以把所有图形划个大概,也可以一丝一点刻画出动物的毛发或植物的脉络。只要画面需要,他的钢刀便能刻得出。


刻刀是宋国柱自磨自制,用的只是普通的风钢。人也没什么特别,只是右手因为长期刻铜的原因,手指头粗,指肚上的老茧很厚,还深深地沁着铜色。宋国柱曾作诗曰:“世间懒骨无如我,一操刻刀兴便浓。急冲缓行深浅痕,最怜铜铁相搏声。”他说自己“懒”,但对刻铜却是如痴如醉,拿起刻刀,忘了吃饭。


宋国柱不仅擅内画、刻铜,其刻骨作品也备受藏家青睐。但不论是内画,还是刻铜、刻骨,他都从未拜师学艺,完全是靠自己的悟性和刻苦自学而成才的。收藏大家、刻铜艺术研究专家周继烈先生称“民国后无刻铜高手的说法,错矣”,宋国柱“其作品堪与张氏兄弟(民国时期的刻铜大师张樾承、张寿承)媲美”,“手工刻铜乃当今第一人”。


近年来,宋国柱所创作的刻铜精品日渐增多,他的作品“画面清新静谧,人物仙风道骨,使人有超然物外之感”,其所刻老梅“横空出世,冰肌铁骨,迎雪怒放,栩栩如生”,画、刻之精,实属罕见。


悠悠的滹沱河水孕育了饶阳千古文化,刻铜这项中国独有的传统工艺,浸润着朴实、专注、传承的工匠智慧,以精美厚重的历史印痕和文化承载,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民族技艺中,绵延不绝地绽放着璀璨光采。


马晨曦整理  编辑:贾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