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我到陈大夫诊所输液。
“我拿这些药。"听声音,看手机的我抬起头,只见一位老人递给陈大夫一个药单。只看侧面,这位老人好熟悉,"潘老师?"我叫出声来,老人听到喊声转过头。我站起身,轻轻抬起输液的手。“真是潘老师!”我怔怔地看着潘老师:老师老了,又黑又瘦,弓着背,干瘦的脸上,两只眼睛陷在坑里,已失去了光华。印象里那个高大清秀的老师,现在比我还要矮一些。
“王情梅!"老师竟喊出了我的名字,我惊愕地看着潘老师慢慢走过来,有些激动。"老师,三十多年没见了,您还认得我?”“认得,当年的作文小状元,还有,当年,老师煤油炉没油了,做不了饭,是你给老师从家拿来的煤油。你的神情和笑容没变,听说你发展得很好,身体怎么了?"老师亲切地问。“闹嗓子。”
一点小事老师还记得那么清楚,我的心里顿时升起一丝羞涩和温暖。“老师您给谁拿药?”我关切地问。"我,心脏不太好,血糖血压都高。"看着老师没有光泽黝黑消瘦的脸,有些心疼。老师问了我现在的生活状况,还说起很多学生在做什么,他把学生的名字都记得那么清楚。原来他一直关注着他的每一个学生。我问老师过得好吗?他说很好!我眼睛里泛起了泪花儿。
听知情的同学说,潘老师过得并不好。潘老师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小勇,上学时潘老师带他去过几次学校。那时小勇两岁,才会走路,长得很可爱,课间时,小手里举着个小木棍儿,蹒跚着追着爸爸跑,潘老师在前面一边慢慢小跑儿,一边幽默地说:“儿子打爹哆,儿子打爹哆。"逗得学生们笑个不停。小勇二十多岁时,去湖里游泳,不慎溺亡了。这对潘老师和家人打击很大。潘老师退休后,也许是对儿子太思念吧,买了些羊,每天呆在地里放羊……
这时,陈大夫把药装好了:“一共三百二。"“陈大夫,我来付。”说着,我急忙一手拿起手机,一手摘下液体瓶举着想去柜台扫微信,却被潘老师拦下了。他一边摁着我拿手机的手,一边从怀里拿出钱。我示意不让陈大夫收,潘老师一边执意地把钱送到柜台里面,一边说:“老师有退休金,不缺钱,谢谢你!谢谢你!”潘老师接过我举着的液体瓶轻轻地把我送回座位上,像一个父亲。
我真诚地挽留老师等我输完液,带他回家一起吃个饭,却被老师善意地拒绝了。他陪我说了会儿话,最后起身说:“知道你们过得好,我很高兴,我该走了。"老师的家在城南某个村庄,离城里十几里路程。 老师走了,带着一大塑料袋的药品,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多想趁这次机会为他做点什么……看着窗外斜斜歪歪远去的干瘦背影,心里酸酸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跟老师上学时的一幕幕呈现在脑海里。
三十多年前 ,潘老师教五年级的我们 。所有的课程都由他一个人教。当时他只有二十几岁,长得稍瘦而清秀,一双能穿透心灵的眼睛既严肃又幽默。同学们上课时,都怕老师这双眼睛。他讲课时非常细致认真。下课后,他却像个孩子头儿和同学们玩儿得很嗨。还时不时幽默地和学生们开玩笑。学生们既怕他又爱他。有几个爱调皮捣蛋的男生被他调到第一趟桌儿,上课不注意听就用粉笔头儿扔。并对调皮的男生讲“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不上学了还能拾个粪去,等将来都实现机械化了,你们跟着拖拉机拾粪去?"教训完了放学后再留住他们,给他们重复讲解半个小时的功课。
写作文是我最头疼的事情,一次,作文作业又没完成,被潘老师罚了站。潘老师问:“为什么每次作文都不写?光数学成绩好,那不叫学习好。”我站在那儿怯怯地小声说:“不会写。"“怎么写好作文,我不是讲了吗?”老师犀利的目光盯着我。“老师,您讲的时候我病了,没来上学……”我不敢抬头。“你先坐下,借下课的时间我给你讲一讲。"课间,潘老师把怎么围绕主题写作文,怎么融入情感,给我认真地讲解。他说:“写文章之前,先一个字一个字地剖析题目,然后文章在大脑就有了模样……"
自从听完老师细致的讲解之后,渐渐地,我果然会写作文了。在后来的全县通考中,我的作文《我的老师》竟得了全县第一,还发了奖状。潘老师高兴得像个孩子,还让我上台发了言。他对着全班同学说:"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希望能看到《王情梅作品选》,全班同学的掌声如雨点般响起来。潘老师这句话我铭刻在心,一直激励着我,不敢放下笔。
潘老师很善良。记得上学时,一位穿着破旧、有精神疾病的中年女人,坐在学校的门口一天多了也不走。潘老师家离学校十几里,所以经常住校,在学校自己做饭吃。得知情况后,潘老师把在家带到学校的中午饭"火烧”给了女人吃。 放学了,潘老师一边往办公室走,一边笑着自言自语,"煤油炉里没油了,今天要挨饿了。"同学们听到了纷纷说“老师去我们家吃吧!"潘老师笑嘻嘻地说:“谢谢你们,不去了。"
我也一直惦记老师吃饭的事。回到家里,我跟娘说了这事,娘没说话,找了一个白色塑料桶,打开封闭的瓦缸,灌满一桶儿煤油递给我说:“快,和你弟弟一块儿给老师送去。"我高兴地接过油壶儿和弟弟一起一路小跑儿去了学校。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虽没能出版作品集,但日子过得还算可以,潘老师的其他学生也有的成了企业家,有的当了国家干部。师恩如水,滋润万物。想想正是无数的“潘老师”奉献了自己,成就了学生的未来!
作者:王情梅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