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热潮中,不少教师面对工学通这类 AI 工具时,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担心 “AI 不靠谱”,宁愿熬夜手动编写 12 体例文件也不愿尝试;要么迷信 “AI 万能”,直接套用生成内容却忽视校本化改造和审核修改,最终导致开发的教学资源与实际教学需求不符,难以落地。事实上,工学通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教师主导 + AI 辅助” 的协作模式 —— 让 AI 承担基础材料的生成和重复性劳动,教师聚焦专业判断与创新设计, “AI 辅助校本转化先行,板块化渐进式开发跟进”,通过 “先定方向、再分块生成修改、逐步完善” 的方式,实现课程资源开发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一、先破后立:走出 AI 使用的两个认知误区


  1. 拒绝 “技术排斥”:工学通是破解工学一体化建设堵点的刚需工具


  不少教师对 AI 工具存在 “不会用”“用不好” 的顾虑,仍坚持传统的 “手写” 模式。但现实是,工学一体化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 “一个专业近千万字资料、12 个体例文件逻辑复杂嵌套” 的繁重任务 —— 某技师学院教师曾统计过,开发完成一门工学一体化课程全部体例文件,5 人团队基于一二三级培训都完成的情况下用了 6 个月的时间,但还是因为逻辑一致性和规范性未能达到建设标准而错失优质课堂入选机会。


  而工学通的核心价值,正是解决 “工作量大、逻辑复杂、师资不足” 三大痛点:4.0 版本通过 “六大核心步骤” 自动生成 80% 的体例内容,多模态 AI 突破文本局限,支持对图片的理解和处理,WPS 在线表格编辑环境让修改像处理日常文档一样简单。正如湖南某技师学院教务主任所说:“拒绝 AI 不是‘坚守传统’,而是让教师陷入无意义的重复劳动,错过教学改革的重要窗口期。”


  2. 警惕 “盲目迷信”:AI 生成≠直接可用


  与 “技术排斥” 相反,还有一些教师将工学通视为 “全自动解决方案”,直接将 AI 生成的内容拿来就用,却忽视了 “校本转化” 这一关键环节和教师自身的“专业加持”。某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直接使用 AI 生成的工作页,结果因未结合学校实训设备型号,导致教学落地时出现教材与设备不能匹配的尴尬场景。


  事实上,工学通生成的内容是 “符合国标的可调整框架”,而非 “成品教学资源”。根据人社部《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要求,课程开发需 “对接主体就业区域产业及岗位群”—— 这意味着教师必须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并契合真实的工作场景(如醴陵陶瓷、中山装备制造)、学校实训条件(如是否有 3D 打印设备)、学生学情(如初中起点与高中起点的学生认知差异)进行个性化改造,这是 AI 无法替代的专业判断。


  二、科学协作:“一转二进三完善”,让教学资源开发更落地


  1. 第一步:国标解析与校本转化,锚定开发 “总纲领”


  校本转化是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的 基础,需优先完成 —— 这一步需教师主导,AI 提供支持,确保开发方向贴合学校实际:


  AI 辅助解析:教师输入 “专业名称 + 培养层次”(如 “电子商务 - 中级工”),系统自动提取国标中该专业的 “课程定位”“前后序课程”“参考性学习任务”,并支持上传图片。


  教师落地决策: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录入学生基础分析、学校软硬件条件分析、校本课程目标、校本学习内容,其他可结合国标对应内容,在AI基础上做微调。


  2. 第二步:板块化渐进开发,“生成一块、修改一块、校验一块”


  拆分核心板块:


  工学通4.0将 12 体例文件按教学逻辑拆分为 4大核心板块:“校本转化板块”(含校本转化、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板块”(含学习任务分析表、教学活动策划表、教学计划进度表、教案)、“考核设计板块”(含任务考核方案、课程考核方案)、“资源完善板块”(含学习任务设计、工作页、信息页);


  逐板块协作开发:


  从国标解析开始,依托工学通模块功能逐块开发,每一步都有 AI 辅助与人工决策的协作,再通过学习任务分析、学习任务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任务考核设计、课程考核设计和材料完善等共七个步骤即可完成12个例表及相关文档。


  3. 第三步,材料查看与完善 —— 细节打磨与规范导出


  此环节聚焦 12 体例文件的最终完善及部分非体例材料的完善:


  教师只需点击生成键,即可快速生成体例 9 工作页与体例 10 信息页,再基于 AI 生成内容微调优化即可;同时补全体例 6 的学习任务代表性特征分析、工作时长、实践企业名称,体例 11 的授课信息、学习任务列表说明、教学单元及终结性考核周次信息,以及体例 12 的授课班级和教师信息等客观内容;最终导出符合模板标准的12体例材料。


  三、能力进阶:在协作中找回教学创新的主动权


  协作的本质是 “让 AI 做‘方向辅助者’和‘重复校验者’,让教师做‘决策主导者’和‘创新设计者’”,这带来两大核心价值:


  减少无效消耗:先定校本方向,避免 “开发后才发现不贴合实际” 的返工;板块化渐进开发,降低 “一次性处理大量文件” 的压力,某技师学院教师反馈,新流程下开发更顺畅,体验感大幅提升”;


  释放创新精力:教师在大幅提升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可将节省的时间投入 “高价值创新”和专业教学落地上,让课程更具落地性和实践性,真正发挥工学一体化课程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


  四、写在最后:协作是 AI 时代教师的核心能力


  随着人社部工学一体化 “百千万” 目标的推进,熟练运用 AI 工具进行课程开发,已不再是 “加分项”,而是 “必备项”。工学通的价值,不是 “替代教师”,而是 “放大教师的专业价值”—— 让 AI 做 “机器擅长的事”,教师做 “人擅长的事”。通过科学的协作流程,让 AI 成为教师的 “专业助手”—— 先锚定校本方向,再分板块渐进开发,最后完善细节,每一步都以 “贴合实际、落地可用” 为目标。


  对于技工院校教师而言,现在需要做的,是主动迈出 “尝试协作” 的第一步:登录工学通官网申请试用,按 “一转二进三完善” 的流程开始课程资源开发,你会发现,原本 90天才能完成的一个学习任务 9 天就可以完成,且资源更贴合教学实际” ,就会明白:工学通不是完全放手的“全自动生产线”,而是能与你并肩作战的 “智能协作伙伴”。


  毕竟,工学一体化改革的核心是 “培养德技并修的技能人才”,而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判断、创新思维与教育情怀,永远是 AI 无法替代的核心力量。

编辑:牟玉珍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原标题:工学通,工学一体化教师 “智能协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