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如今,在我们城市的大街小巷、景区,经常能见到身穿汉服的年轻人,他们极具穿越感的装扮为城市增添了几分古色古香。这些“同袍”中,有人因汉服外观好看而对其着迷,也有人热衷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 “穿越”古今



我市故城县郑口镇25岁女孩田雨萌是忠实的汉服爱好者和传播者。出门在外,长发及腰、襦裙飘飘的她,回头率超高。打开她的衣橱,悬挂的是一年四季各式各样的汉服。几百元到数千元的汉服,都是她从网上精心挑选或是定制的。奉行“全日制汉服”的她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穿着汉服,在她看来“汉服是最适合中国女性的服饰”。


出于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田雨萌在大学期间就喜欢汉服。2016年10月,她还开了一家淘宝店,取名“锦时堪记”,专营原创手作的汉服配饰。“没想到,这个小店竟成了我日后的事业,短短几年已经有2万多粉丝,有些热销款,如最近推出的长安烧蓝璎珞月销量1500个。”生意红火的时候,田雨萌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只能请母亲来帮忙。


“这么多‘小可爱’们的支持和喜爱,是我坚持原创的最大动力。”通过一件件小小的汉服饰品,田雨萌窥探到汉服文化在年轻人心里正在强势回归。“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汉服。起初,我穿汉服出门,总会招来异样的目光。好多人问我,是不是拍摄写真?是不是玩 cosplay?你穿的是韩服,还是日本和服,还是汉服?”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田雨萌就会告诉对方:" 我穿的是汉服,这是明制汉服 ……" 在她看来,通过她的解释,更多人了解了汉服和传统文化。


在她的影响下,身边越来越多的“小姐妹“也成了汉服迷。每到周末,田雨萌时常和三五好友相约,来到故城县森林公园、龙湖公园,在古色古香的建筑间,身着汉服,“穿越”古今。


“只有先喜欢,然后再了解,最后才能深入研究,直至热爱。”展望未来,田雨萌说,她想开一家汉服工作室,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知道汉服、喜欢汉服。


穿上汉服 让生活更有仪式感


今年32岁的左亚琼是一家国学堂的老师,也是一名资深的“汉服粉”。“穿上齐腰襦裙、梳上精致发髻,会更加注意言行,让自己变得更文静更美好。”左亚琼说,以前穿汉服出门确实需要勇气,来抵挡别人的指指点点,而如今她身穿汉服走在街上不再是新鲜风景,还经常被人夸漂亮。


“韩国人和日本人每年都有特定时间穿民族服装,我们的汉服其实更美,文化底蕴也更深厚。我希望更多人看到汉服,喜欢汉服,不敢穿、不好意思穿的人敢于穿汉服出行,让汉服融入日常生活。一些传统节日中大家都可以穿上汉服庆祝,这种体验会更有仪式感。”  左亚琼表示,汉服是可以平时日常穿的衣服,不需要高高挂起,敬而远之。她也并不是排斥时装,冬天冷的时候,她也会在汉服外套着羽绒服。" 我喜欢汉服,爱穿汉服,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很开心生活,这就够了。"


“希望以汉服为载体传承传统文化”



“汉服大致形成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时,其主流形制是‘交领右衽、隐扣系带’。直至明代,汉服一直是主流服饰。清朝实行满族服制、剃发易服等规定,汉服文化出现断层……”每每有参观者步入孙敬学堂衣冠社,馆主田宁总会侃侃而谈,从介绍汉服到讲授汉服背后的传统文化,她饶有兴致、乐此不疲。


从2008年开始,田宁因为一本畅销历史书对汉服产生浓厚兴趣。集传统文化中的纺织、蜡染、锦绣等工艺和美学于一身的汉服深深吸引了她。


 “当时,我在贴吧寻同袍,回应者寥寥无几。”即便如此,田宁对汉服的痴迷丝毫不减。2013年,她辞去稳定的工作,在市区开了一家“明锦阁”汉服社。几年间,租汉服拍写真、承接汉式婚礼、推广传统文化,田宁的汉服事业做得有声有色。直到2年前,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她与孙敬学堂结缘,成了孙敬学堂衣冠社的馆主。“这里给我一个更大的平台,让我可以真正以汉服为载体,以汉礼为中心,传播传统文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中国是一个重礼,并且仪式感很强的国家,汉服复兴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衣冠这种最贴近生活的事物,让人们巩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责任感,扎稳了自己的根,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文化自信正是文化繁荣的基石。“田宁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其中的容体即衣冠,一个知礼明义的人,首先不会忘记自己的民族身份,继而由外至内,提高修养、承担责任,成为民族国家之栋梁。田宁认为,穿不穿汉服是一种文化选择,汉服热背后折射的是我们这个城市里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笃定。   


本报记者 金莉莉 实习生 王雪晴

摄影:金莉莉 朱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