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各地步入复学阶段。可近日两名初三学生在体育课上戴口罩跑步时发生猝死的事件,给学生和家长们敲响了警钟。孩子复学后,该如何科学佩戴口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胡成平说,教室属于人员密集且相对封闭的场所,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下,如果学生中有无症状感染者,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所以,学生上课期间佩戴口罩很有必要。但口罩怎么戴,也是有讲究的。在口罩团体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成人口罩的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49帕,儿童口罩通气阻力必须小于等于30帕。N95口罩通气阻力在300帕左右,虽然防护性能高,却不利于透气,对于孩子日常防护而言,并非最佳选择,反而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比如可能会出现头晕脑涨、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胡成平表示,对于身体健康的学生来说,科学戴口罩有益无害。通常情况下,戴口罩会出现不适,甚至发生健康伤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第一,疾病因素。有原发基础疾病,如心脏病、肥胖、哮喘等上呼吸道阻塞类疾病者,长时间佩戴口罩容易造成呼吸困难,诱发或加重病情。第二,口罩因素。有些孩子对口罩上的金属条、织物、橡胶带等材质过敏,还有一些口罩不合格,夹杂一些不明物质,可能诱发呼吸道过敏,造成呼吸困难。第三,环境行为因素。如果处于局部环境气流不好或温度较高的场所,且佩戴通透性差的口罩,并持续长时间佩戴,或在剧烈运动时佩戴,很可能造成呼吸不畅,严重时会引发缺氧。4.年龄因素。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人,代谢越旺盛、细胞越活跃,对氧的需求也就更多,机体对氧气缺乏更敏感。此外,人在运动时,机体的耗氧速度更快,戴口罩会令通气量下降,吸入氧气相对困难,更容易造成缺氧。而缺氧可能造成人体各脏器受损,尤其容易引发心脑反应,如出现心脏收缩能力变差、大脑昏沉、机体乏力等症状。
基于以上因素,胡成平呼吁学生戴口罩要科学适度,她给了几点建议。
1.有基础性疾病的学生,复学后应将身体状况告知老师,一旦身体出现不适状况,应及时取下口罩,请老师协助安排在可以适当摘下口罩并且不影响他人防护的位置。
2.眼下气温逐渐升高,建议学生避开材质较厚、通气性差的口罩,可选择一次性医用口罩,不建议戴N95口罩。
3.上课期间,要注意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对流,防止闷热和病毒存留。每节课的课间可到室外,拉开距离,摘下口罩呼吸。
4.不建议运动时戴口罩,上体育课时,周边环境相对空旷,可取下口罩自由活动,尽量选择可保持一定距离的运动项目。
编辑:刘燕
来源:生命时报原标题:上体育课不要戴N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