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淑,江西南城人,乾隆二十八年初来到湖城,那时的湖城不叫湖城,而是叫桃城。在桃城六年,修城池、石桥、书院、编县志……他做成了六件大事,人们尊称他为陶官。
陶淑是一个孝子,每有大事商议,必先请示母亲。母亲听儿子说要修桃城,提议把它建成一座桃子的形状,桃尖冲东,桃把儿冲西。陶淑觉得母亲说得有道理,就这样,聊到深夜母子俩才睡。或许是陶淑过于劳累,衣裳都没来得及脱掉就睡着了。
睡意朦胧中,陶淑似乎闻到了一股香甜的花香,眼前出现一个身穿粉红衣裳的女子。她冲着陶淑微微欠身:“我乃桃花仙子,在此见过陶大人。”陶淑愣了一下,奇怪地说:“不知何事惊动了上仙?”桃花仙子轻绽樱唇:“陶大人若把桃城修缮,为百姓造福,但若能种下桃树,则免日后之灾。”陶淑闻听,言之有理,连忙拱手:“多谢仙子指点,下官定把这座县城建成最美的世外桃源。”说罢,俯身拜谢,抬头时,桃花仙子已了无踪迹。
新建成的桃城,青灰色的城墙如一条飞龙,沿城四周盘旋,朱红色的门楼威武气派。东门为“迎旭门”、西门“登瀛门”、南门“南薰门”、北门“漳带门”。街道两边和护城河畔,到处都是桃树,这些树长得很快,两三年间就遍地开花。一片片粉红色的桃花,如霞似海。
这日,陶淑正在滏阳河岸督查施工。忽听得远处有人高呼:“不得了了,有人跳河了。”陶淑想都没想,朝着喊声一路奔去。河边围满了人,水里露出一颗脑袋,上下浮沉。陶淑问赶紧脱掉衣裳,跳下河去,似一只水鸭子,飞快地游到河中。落水的人一心求死,几次推开,又被他死死拽住。好不容易游到岸边,已全身无力。幸亏岸边有人接应,急忙给陶淑穿上衣裳,落水之人被拖到牛背上。不久,那人“哇”地一口水喷了出来。
“碧桃真是命不该绝,多亏陶大人救了她的性命。”老百姓们纷纷赞不绝口。已有人去叫来少女的父母,老俩口见到女孩子已醒过来,双双跪倒在陶淑面前:“多谢陶大人救命之恩!我们愿当牛作马报答您的恩情。”
陶淑挥挥手说:“赶紧带孩子回家吧!”谁知碧桃捂着脸哭起来:“我死也不回李家。”老俩口无奈地说:“不是爹娘狠心,只是李家有钱有势。”“我才十八,他都八十了。”“要是退了亲,咱这日子也混不下去。”陶淑听罢,愤愤地说:“岂有此理,有我在,你们不要怕。我母亲孤身一人,先让碧桃去她身边。”“多谢大人!”一家人感激不尽,全都跪在地上。
李家原是进士门庭,曾官至吏部尚书。但到了清朝年间,渐渐败落。听说陶大人救了碧桃,且把碧桃留在身边,又气又恨。但碍于情面,又不好发作。一时如猫儿吃不到鱼,心里窝着一团火。别看这李老爷八十岁的人了,那七房姨太太却一个赛一个的水灵。有人说他天天吃滏阳河里的鱼啊鳖啊,身体能不硬朗?
这年旱灾,庄稼多半被旱死。一时间,城里城外都是逃荒的人。唯有桃城,河里有鱼倘可充饥,并且还有桃子可食。老百姓都说陶淑来到桃城,是桃城人的福祇。后来,陶淑便命人到处种桃树,并说:“这桃树,春可赏花,夏桃可食果,对人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有时,碧桃跟在陶大人身后,如桃花映照竹林一般。陶淑仔细打量这碧桃,竟和那夜桃花仙子长得一模一样,并且身上还带着一股花香。
“桃树,不正是陶淑吗?桃城成了桃树的天下,我看,他根本是不把李老爷放在眼里。”有人悄悄在李老爷耳边吹风,李老爷眼珠子骨碌碌一转说:“人家是父母官,就让他们搞吧!”过年时,竟然亲自带了礼物,见到陶淑一个劲地说:“大人为桃城做了贡献,就应该在桃城的历史上留下芳名。修城建桥,不过是一时美谈,并不能长久,想要让人们记住,还要修传立书才行。”陶淑年轻,并不知这家伙的目的,竟命当时有名的进士和儒生三十多人,开始编写《桃城县志》。
待县志编写完成,令陶淑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人偷偷告了御状,说陶淑修城墙是为了密谋造反,编写县志更是没把皇帝放在眼里。乾隆皇帝勃然大怒,派人去捉拿陶淑。一时又怕打草惊蛇,便假装传令,修城墙有功,命陶淑进京受赏。陶淑心下有异,但又不得不去。母亲垂泪道:“只怕这一去,凶多吉少。娘去寺庙里烧香,为你祈祷。”碧桃立即从墙上抽出一把桃木剑:“夫人不必担心,此行,我跟随陶大人进京,有我的桃木剑在此,无人能伤害得了大人。”次日,碧桃化妆成一个书童,跟着陶淑进京去了。
桃城老百姓听说陶淑要离开桃城,以为是升了官,纷纷拿出好酒来,夹道欢送。行至半路,突然,被官兵们捆绑起来。慌乱之中,碧桃从背上拔出桃木剑,向空中一抛,忽而,电闪雷鸣,黑压压的乌云铺天盖地而来,接着一阵狂风怒号,漫天风沙卷起。吹得那些官兵东倒西歪,站立不住。等风沙过去,天空又恢复了以前的明净。官兵们惊恐地发现,陶淑和碧桃早已不知去向。
官兵们回来欲抓陶母,却见寺庙内已燃起袅袅香雾,陶母已削发出家了。
从那以后,桃城就再也没有出过进士和举人。
作者:王平平 编辑:李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