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走进衡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技术总监、副总工、正高级工程师马美琴正和团队成员一起讨论技术图纸。作为企业技术带头人,能在一线“抠”技术细节,竟成了她最放松的时刻。窗外是衡水寻常的工业景观,她的视野却已延伸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前沿。


“我们搞技术的,不善言辞。”马美琴这样形容自己。可当话题转向技术攻关、核心装备国产化替代与产业升级,她却语速加快、滔滔不绝,仿佛每一个字都传递着能量。


“画圈”与“螺旋”

——在重复中寻求突破


2010年,马美琴从燕山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毕业。机缘巧合下,她通过社招进入衡橡科技子公司——衡水新陆交通器材有限公司,做配方设计。


由于子公司产品已经量产,刚入职的两年时间,马美琴守着成熟的生产线,按部就班地输出技术,她回忆道:“就像反复在一个轮廓里画圈,因为划定了轮廓,这个圈只会越来越小。”


2012年,公司架构调整,成立研发部。由于专业对口,马美琴被调入总公司,当时领导的一句话让她记忆犹新:“每天接触点新的不也挺好的吗?年轻人也该换换思路。”


图为马美琴在检测中心查看产品数据


2013年,她开始参与中海油合作的助浮气囊项目,负责给项目写规格书,这是她接触海洋工程的起点。


然而对于一个非机械专业出身的技术人员,一切都是新的:不懂机械,就去翻专业书,根据项目需要一点点学;不知道助浮气囊是怎么来的,就和项目组的人讨论,跟着人家学;写新产品的规格书时没有参考,不知道公式从哪来,就上网搜,然后再校对……“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画一个封闭的圆圈,而是像螺旋式上升的示意图一样,学习、坚持、实践,慢慢找到了与团队同频共振的参与感。”她回忆道。


图为马美琴与团队开会讨论技术细节


最终,马美琴作为关键技术人员,与中海油合作完成助浮气囊国产化研制及示范应用。这也成为她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让她明白:真正的成长并非在既定轨迹中循环往复,而是在未知中不断突破边界。


“坏了”与“再来”

——在失败中磨炼韧劲


2015年,马美琴接任研发部经理,迎来了职业生涯中一场硬仗——LMU(桩腿对接缓冲装置)的研制。这个用于支撑万吨级海洋平台的“大弹簧”,当时完全依赖进口。


产品没有参考资料,图纸全靠自主研发,想要攻克技术壁垒,只能靠一次次地试错来推进。解决了橡胶体、钢结构粘接等技术问题,还要保证产品的稳定性,有的产品扛过两次加载测试,却在第三次加压时又坏了……


“最难的时候,整个团队两个月没白天没黑夜。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向工厂确认:产品坏了吗?坏了。配方改了吗?改了。那就再来一轮。”马美琴回忆起这段重压之下的时光,无奈地笑着说。


最终,公司交付了8件产品,却有100多件报废的试验品,像一堵墙立在实验室后院,默默见证着每一次推倒重来的勇气。



图为马美琴在车间查看产品质量


在企业为产品质量不计得失地“兜底”,和团队不断“坏了”“再来”的毅力加持下,马美琴带领团队取得了多项重量级成果:


研制的3万吨级海洋平台组块桩腿对接缓冲装置、主动式封隔器,自封闭式、复合式和Y型等被动式封隔器,突破了海洋能源平台核心装备的国外垄断,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项,实现经济效益17864万元;


创新性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下抓桩器,项目核心技术获得专利4件,实现经济效益500万元;


研究大型船舶设施密封技术,项目核心技术获得专利2件,培养技术人才7人,实现经济效益2353.7万元……


图为马美琴介绍发明专利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都有点‘犟’。”马美琴笑着说,“认准了一件事,不画上句号决不罢休。”


正是凭着这股“犟”劲,马美琴已获得个人专利70件,发表著作1部,专业技术论文14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连续五年获得“衡水工程橡胶产业优秀工程师”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2021年荣获“河北省企业诚信建设优秀工作者”称号。


“执着”与“传承”

——在坚守中传递火种


如今,马美琴的工作重心已从专注攻克单一产品,转向了更繁杂的技术系统管理、质量把控和行业责任。


自2019年起,她陆续担任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科技专家库专家、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家库专家等职务,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评审工作,主持的“海洋能源平台结构施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科研项目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主持/参与完成新产品科技成果鉴定3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市级科技计划2项,省级工业设计成果转化项目3项,省级战略新兴项目1项。


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她始终将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视为重要工作。通过优化研发管理制度、明确角色职责与资质要求,实现流程标准化;实施试点项目,建立三级分类与分级汇报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效率。IPD制度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已成功落地48个项目,并应用于刚果12区F445、三峡牟平、国道109等重点工程。


图为马美琴在车间查看质检情况


与此同时,IPD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在衡橡科技始终践行的“一年入职、三年成才、十年栋梁”育人指引下,培养出大批复合型人才,推动技术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增强公司产业链影响力,持续赋能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马美琴更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践行者,与青岛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发多个关键技术项目,搭建起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担任石家庄铁道大学、衡水学院的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虽然角色在变,但执着的初心始终未变。面对行业的“内卷”问题,马美琴和团队选择以创新求突破,对降低底线坚决说不。“反内卷的核心就是质量,我们只有用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赢得市场尊重与行业话语权。”马美琴说。


今年,马美琴荣获“河北省拔尖人才(专技)”称号。她认为,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对整个团队多年来坚守技术初心、深耕工程构件与新产品的设计研发领域的认可。荣誉更代表着责任,马美琴将继续在那条螺旋上升的曲线上,稳步攀登。


作者:王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