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河北省拔尖人才(专技)名单揭晓,衡水市水利技术与水土保持服务中心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正高级工程师刘俊巧成功入选。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她三十余载与水为伴的坚守——从初出茅庐的技术新人到水利领域的领军者,从规划设计的绘图桌到巡河护水的泥泞路,她以“为社会办实事、为群众谋福祉”的初心为舵,以专业技能为桨,在衡水水利事业的长河中,划出了一道满是担当与温情的人生轨迹。


“人活一世,总得为社会做点什么,为行业做点什么。” 谈及三十余年扎根水利的初心,刘俊巧的话语朴实而坚定。1990年参加工作之初,她跟着前辈跑遍了衡水的大小河道,白天顶着烈日拿着测量仪记录数据,夜晚在灯下一笔一画绘制图纸,冬天踩冰勘测、夏天钻芦苇荡找水源,蚊虫叮咬、寒风刺骨成了工作常态。但艰苦的环境没有磨灭她的热情,前辈们“水利人就要守好一方水”的叮嘱,始终在她心中回响。从技术员到正高级工程师,从普通技术骨干到中心主任,她始终扎根一线,用脚步丈量衡水的每一条河、每一片湖,这份“坚信的力量”,支撑着她在水利路上从未停歇。


“水利工程关乎民生,每一笔设计都要经得起时间检验。” 这是刘俊巧的职业信条,更是她三十余载的行动指南。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攻坚克难的韧劲,她主持完成60多项衡水市水利重点项目规划设计报告,其中20项斩获省级优秀咨询和设计成果奖,4项获评市级优秀勘察设计奖。仅近两年,她牵头的清凉江武邑县段河道治理工程、河北省景县徐沙节制闸除险加固工程等5个项目,便连续荣获河北省工程设计项目二、三等成果,且均以第一排名拿下荣誉。这些奖项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伏案钻研,是踏遍衡水城乡的实地调研,更是对“高质量治水”理念的执着坚守。


衡水湖大赵闸是守护衡水湖蓄水的关键屏障,但运行二三十年早已老化,2016年维修时更是突发险情——地基塌陷、闸门损毁,直接威胁湿地生态与补水安全。“当时真是难啊,资金紧张、清淤难度大,还得协调多个部门,时间紧、任务重。”刘俊巧回忆起项目推进的艰辛,仍历历在目。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她带领团队通宵达旦赶方案,跑省跑市争取资金支持,两年多时间里往返施工现场无数次,既要攻克技术难题,又要协调各方资源。2019年,项目顺利落成,仿古风格的新闸不仅成为衡水湖的标志性景观,更筑牢了生态保护的“安全阀”,该项目也获评2025年河北省工程设计项目二等成果。





2019年,刘俊巧多了一个新身份——衡水市河湖长制办公室社会义务监督员,也就是大家口中的“民间河湖长”。从此,节假日便成了她的“巡河日”,背包里时刻装着笔记本,走到哪里、查到哪里、记到哪里。几年来,她累计巡河1万多公里,无私奉献100多个节假日、上千小时休息时间,撰写50多万字的河湖保护文字资料,向各级部门提出意见建议50多条,记录上万个水质、岸线数据。作为党支部书记,她还把项目现场变成“练兵场”,带动单位百名职工成为“不在册的民间河长”,组织40多次志愿活动,让节水护水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


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巡河中,刘俊巧敏锐发现了滏阳河黑臭水体的症结——雨污分流不完善,部分企业和村民存在污水直排现象。看到周边居民捂着鼻子路过的无奈,她心里像是压了块石头:“治水不只是治河,更是守护群众的生活品质。”从发现问题到启动治理,她带领团队收集海量数据、分析污染源头,最终通过污水管网对接、排污口封堵改排、底泥清淤、生物净化等一系列措施,让昔日“龙须沟”重现清水流淌的生机,相关治理工程也获评省级优秀设计成果。



“水利技术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挑战。”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刘俊巧从未止步。为解决长距离管线穿越河道的技术难题,她主持完成《输水管线穿越滏阳河工程探讨研究》课题,带领团队考察多家管材厂家、实地勘测地形、查阅海量资料,历时一年多形成切实可行的技术成果;针对测量工作效率低的痛点,她牵头研发“水利灌溉用闸门防堵装置”“工程测量放线装置”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贴合实际工作需求,大幅提升作业效率;撰写《水利工程中的水质监测与治理技术》《水利工程施工中水土流失特点及水保技术》两篇专业论文,为行业技术交流提供了宝贵经验。


初心如磐,治水不息。从“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最美河湖卫士”,到“最美巾帼设计师”“河北省拔尖人才(专技)”,一项项荣誉背后,是刘俊巧对水利事业的赤诚与坚守,诠释了新时代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精神内核。


“看着衡水的河更清、湖更蓝,群众能享受到水利工程带来的便利,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谈及未来,刘俊巧眼神坚定,“我会继续带着团队深耕水利领域,把每一个项目做精做细,守护好衡水的每一滴水、每一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