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河北省拔尖人才(专技)名单揭晓,中裕铁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王红续荣列其中。


这份荣誉,镌刻着一名交通科技工作者近二十年的执着与求索。从机械制造专业的青涩学子,到交通工程领域的专家;从市场开发的磨砺到研发攻坚的突破,他以“科技报国”的信念为灯,以技术创新为桨,在祖国交通建设的浪潮中,驶出了一条充满担当与创新的人生航道。



“能把毕生所学用在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上,为交通工程产业发展突破技术瓶颈,这是我最自豪的事。”谈及投身交通科技的初心,王红续的语气坚定而热忱。2009年硕士毕业后,他加入中裕铁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从市场部起步,三年间深入一线调研需求、推动结构设计创新,首单便成功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成果落地昆明轨道交通。



正是这段“既懂产品、又懂市场”的历练,让他被委以重任。2013年,王红续赴衡水组建研发部,带领团队开启了一段扎根技术、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


“技术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这是王红续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科研路上的真实写照。他带领团队研发的“高速铁路大跨径连续梁用桥梁支座”,成功应用于杭绍台高速铁路椒江大桥,创造产值5000余万元,后续更推广至包银、郑济高速铁路黄河特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2018年担任公司总工程师后,他主导的“隧道交通工程特殊地质用防水材料与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应用于川藏铁路、渝黔高铁等50余项国家级重点项目,为极端地质条件下的交通建设提供了核心支撑。


作为第一发明人,他拥有6件发明专利,其中“一种摩擦力可调型摩擦摆滑移支座”单项实现合同额3.7亿元。他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1项,其中“高速铁路活动断裂带新型减隔震装置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桥梁嵌入式盆式支座”等成果相继落地,分别创造1亿元和7800万元产值,用硬核技术撬动产业升级,彰显了衡水科技人才的创新实力。



王红续的成长,离不开衡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精准滴灌。近年来,衡水市从政策红利、校企协同、平台搭建等方面构建全方位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裕铁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科技创新工作优秀企业”,始终坚持人才生态建设:


公司构建起“全周期赋能、多维度支撑”的成长机制,通过“技术+管理”双轨晋升通道、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师带徒”文化传承及创新激励机制,系统化推进人才梯队建设。近年来,公司持续开展“高质量发展创新论坛”“新型学徒制培训”“拜师典礼”等系列品牌活动。去年以来,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交流百余场,覆盖青年员工超八成,切实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积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联合攻关课题,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目前,公司研发中心汇聚了一支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的技术研发团队,核心力量包括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1人、高级及以上职称30人。2023年,公司成功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与培养筑牢了坚实平台。



“青年人才是企业战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企业技术带头人和管理者,王红续始终重视“传帮带”作用。他带领的两名徒弟,如今分别担任研发部经理与市场部推广经理,后者更是负责西南、西北片区,累计促成产值约四亿元。


从基层技术员到总经理,从个人攻坚到团队引领,王红续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有力。他所代表的,不仅是交通科技人才的攀登之路,更是衡水市以人才赋能产业、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后,我们将持续汇聚专业人才智慧,为公司、为交通产业、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谈起未来发展,王红续目光坚定。在他身后,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正扎根衡水、接力创新,用科技之笔书写新时代交通强国的衡水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