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轻划铜面,簌簌铜屑随刀游走坠落,转瞬之间,空谷幽兰的清雅、苍劲书法的风骨便在铜器上渐次浮现。11月21日,走进衡水冀州区刻铜艺人陈洪超的工作室,指尖非遗的独特魅力扑面而来。作为衡水市级非遗冀州刻铜传承人,陈洪超执刀三十余载,以刀为笔、以铜为纸,将笔墨意趣融入铜刻技艺,让传统非遗焕发鲜活生机。



1969年出生的陈洪超,笔名“冀州老刀”。自幼便对写字画画满怀热爱,这份兴趣为他日后与刻铜结缘埋下伏笔。早年,他在工厂从事机械加工工作,常需在模具上雕花刻字,朝夕与刻刀、金属相伴的时光里,他与刻铜技艺结下不解之缘,业余时间更是潜心钻研模具雕刻,打磨雕刻功底,为后续深耕刻铜领域筑牢基础。


2016年,陈洪超拜师京城金石名家张幼丞(现代治印大师张樾丞次子),正式深耕刻铜赛道,主攻铜墨盒、铜镇尺、铜砚屏等铜制文房用具雕刻。凭借扎实的雕刻功底,他快速入门,更以过人天赋与肯下苦功的态度获恩师认可。为让铜刻作品兼具笔墨韵味与工艺质感,他在细节打磨上反复精进:钻研笔墨表现形式、优化刻刀样式,摸索通过刀痕排列、飞白等手法还原山川流水的层次,更攻克米粒大小文字雕刻难题,确保刻后放大观赏,仍能尽显中国书法的笔墨神韵。





刻铜创作需经多道工序,先制作铜制文房用具,在纸上绘就草稿后,再以毛笔在铜器上勾勒轮廓,最终在铜面刻出阴阳、虚实、飞白等效果,融质地、做工、造型、装饰于一体。陈洪超的雕刻素材涵盖山水、花鸟、文字、动物等,还将传统刻铜手法与自身创意结合,打造出“一面刻鲤鱼跳龙门、一面刻状元及第”等特色作品;其耗时较久的13厘米×13厘米规格的墨盒作品《依栏话春秋》,绿松树下凉亭对谈、亭下流水隐现、远处林木错落,细节生动、意境悠远。




对陈洪超而言,刻铜不仅是手艺,更是对匠心的坚守。曾有一年冬天,他承接南方一名收藏家的山水画墨盒订单,白天用刀痕深浅、疏密手法雕刻的山体始终不满意,就在凌晨1时他辗转难眠时突发灵感,当即起身伏案创作,直到清晨5时才完成雕刻,只为呈现最佳效果。30多年以来,他打磨的刻铜精品层出不穷,被多位刻铜收藏大家及展览馆收藏。2019年,“冀州刻铜”成功入选衡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份指尖技艺得以更好传承。


执刀半生,陈洪超以专注与热爱,在铜器上镌刻岁月、传承非遗,让刻铜技艺的笔墨风华,在匠心坚守中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