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从衡水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获悉,衡水湖2025年捕捞季渔获情况专项调查报告已正式完成并发布。这也是衡水湖首度进行此类详细调查。
本次调查由衡水滨湖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林红军副教授团队实施,在衡水湖捕捞区及重点渔获交易点,科学布设了前韩村鱼市、大赵常村等6个固定采样点。结合开湖初期渔获集中、中后期产量递减的规律,团队采用“前五天逐日精准统计+后期每五日均值推算”的方法,全面摸清渔获底数。
报告显示,作为华北平原单体面积最大淡水湖,衡水湖本次开湖期(9月12日至10月31日)渔获总量达536.582吨。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渔获品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鳙鱼(花鲢)取代白鲢成为绝对优势种,且规格较往年翻倍,优质渔获带动渔民收入稳中有升。这场“生态丰收”不仅检验了衡水湖合理禁渔与生态修复的成果,更让沿湖渔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报告显示,今年湖区共捕获24种鱼类及水生生物,其中花鲢占比超六成,成为绝对优势种,规格多为每尾10斤至15斤,最大个体达20斤,市场价稳定在每斤7元至12元,较往年提升约两成,优质渔获让渔民的增收底气更足。白鲢、鲤鱼、青虾等经济性渔获也形成稳定产出规模。

渔获品质与产量“双稳”,根源在于衡水湖区生态持续向好。调查结果证实,衡水湖水质已长期稳定在Ⅲ类标准,为鱼类生长提供了洁净舒适的水环境。同时,今年湖区水位处于历史低位,湖面面积相对收缩,客观上降低了捕捞难度,使渔获出捕率较往年有所提升。“虽然总重量与往年持平,但是大规格鱼占比高,实际捕捞尾数减少,这恰恰说明渔业资源处于健康循环状态。”林红军解释,今年的优势花鲢多为前几年增殖放流的鱼苗,经自然生长后形成了优质种群。
报告对今后衡水湖的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也给出了建议。今年捕捞的花鲢多数都在10斤以上,是前些年增殖放流的鱼苗生长多年所致。建议投放每尾1两到3两的鱼苗,两年开湖一次更佳。或者投放每尾1斤到3斤的大规格花鲢鱼种,每年开湖一次。明年应加大增殖放流的投放量和投放品种,以丰富湖区内鱼类生物多样性,有效调节水生态平衡,充分利用湖区水资源,提高渔业生产价值。从捕捞品种看,草鱼非常少。今后应进一步恢复沉水植物数量,适量增加草鱼投放量。
对于这份报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徐东坡表示,白鲢与花鲢作为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可直接滤食浮游藻类。同时它们能将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组织储存。氮、磷是藻类生长的关键因子,可直接影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然而白鲢与花鲢超过生长拐点,摄食藻类的效率会降低,死亡后其吸收的氮、磷等也会再次进入水体,成为藻类暴发的“燃料”。衡水湖开湖捕捞达到生长拐点的大规格白鲢与花鲢等水产,直接将这些“营养库”带离湖泊,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风险。由此可以说,衡水湖开湖捕捞的收获是生态保护的成果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文字 张凯
摄影 陈康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