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通过科技赋能,中节能(衡水)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约36万吨,处理餐厨垃圾3.6万吨,发电量超过1.2亿度,真正实现了——

“吞入”城市垃圾 “吐出”绿色能源


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都去了哪儿?又是被如何处置的?


11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衡水高新区的中节能(衡水)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眼前,这座现代化垃圾处理厂区内,空气清新、道路整洁、树木环绕,既闻不到刺鼻的气味,也看不到成堆的垃圾。然而,就在这园林般的厂区里,每天都有上千吨的城市垃圾被“吞入”高温炉,在熊熊烈焰中“浴火变身”,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清洁电力能源。


“过去,一说到垃圾处理,人们想到的就是卫生填埋,既浪费土地又不环保。”漫步厂区,中节能(衡水)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智山感慨地说,现在他们通过科技赋能,不仅实现了无害化处理,还让垃圾“变废为宝”。


说话间,一辆满载垃圾的封闭式清运车缓缓驶入,“这是从市区刚刚运来的,全是前一天居民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司机老李熟练地驾驶车辆,径直“钻”入前方一条蜿蜒的圆拱形通道里。张智山指向通道尽头说:“现在三区两县(即桃城区、高新区、滨湖新区武邑县、阜城县)的垃圾都往这儿送,每天稳定在一千吨左右,服务人口达到180万。”



张智山所指的通道尽头便是垃圾处理车间的卸料大厅。从与卸料大厅有着一面厚重的玻璃墙之隔的操控室里,记者看到了大厅全貌:眼前,在一个“深坑”中,堆放着各式各样的垃圾,清运车后斗抬起,正将垃圾倾倒其中;操控室里,操作员隔着玻璃正操控着两只巨型钢爪。只见,垃圾堆上空,钢爪轻轻一抓,“一大把”垃圾便被轻而易举地“抓”到了堆料区。“这些垃圾得先在堆料区‘住’上5到7天。”操作员解释说,“在堆料区通过发酵排出渗滤液,提升热值,烧起来更充分。”说话间,操作员又推动控制杆,钢爪又将发酵好的垃圾精准地“放”进了焚烧炉给料斗中——这个动作,每天要重复数百次,确保焚烧炉“吃饱吃好”。


如果说卸料区和堆料区是垃圾的“临时宿舍”,那么中央控制室就是整个垃圾焚烧系统的“智慧大脑”。走进控制室,眼前的中控电子大屏上,十余个高清画面同时播放着不同场景:焚烧炉内跳动的烈焰、给料口忙碌的钢爪、烟气净化塔内喷出的水屋,还有实时跳动的数据——焚烧温度、炉膛负压、二噁英排放浓度等。


“这就是我们的超级‘胃’。”张智山指着屏幕上熊熊燃烧的焚烧炉笑着说。他介绍,垃圾在这里要经历850℃以上的高温燃烧,不仅可以彻底分解掉各类有害物质,还能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锅炉,转化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每吨垃圾能发约400度电,够普通家庭用一到两个月哩!”


更让记者惊讶的是“变废为宝”的链条:焚烧后的炉渣磁选去除金属,再破碎成骨料,可以成为建筑行业的抢手货;烟气经过净化,排放指标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就连渗滤液也可通过净化变成清澈的中水,用于绿化。


那么平日里的餐厨垃圾又去了哪里?记者在一旁的餐厨垃圾处理车间里找到了答案。


上午10时许,一辆来自某中学的餐厨垃圾清运车驶入,卸下满满一车的剩菜剩饭。“现在每天处理约100吨,基本覆盖市区及周边县城的所有餐饮企业、学校及单位食堂。”车间负责人介绍。


餐厨垃圾在这里先要经过“预处理”关:通过固液分离出的粗油脂,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柴油;浆液经过厌氧微生物作用产生沼气,送入垃圾焚烧炉作燃料;固渣及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则随生活垃圾一起送入焚烧炉。这也是最让张智山自豪的地方:“整个过程没有废水、废气排放,真正实现了‘吃干榨净’!”


末端处置环节是垃圾分类全链条中“最后一道关口”,其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垃圾分类体系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节能(衡水)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的这场城市垃圾的“浴火变身”,正是对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


锚定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把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体系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更加环保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与中节能(衡水)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先后建起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两大标杆项目。根据测算,目前,该公司每年可处理生活垃圾约36万吨,处理餐厨垃圾3.6万吨,发电量超过1.2亿度。这一土地占用和环保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垃圾焚烧发电方式,彻底终结了垃圾填埋历史。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我们来说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张智山指着正在调试的新设备说,公司目前正在推进三项升级:提升智能化管控系统,精准优化垃圾焚烧工况与餐厨垃圾预处理效率,让末端处置更精准、更高效;把餐厨垃圾收运范围拓展到乡镇,破解偏远区域收运处理难题;把绿色环保教育基地打造成“网红打卡点”,让更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他又补充道:“垃圾处置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循环经济的起点。我们相信,每个环节都‘绿’起来,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这座城市的未来一定更干净、更有发展潜力。”


从垃圾末端处置的硬核升级到全链条体系的闭环运转,从科技赋能的“浴火变身”到全民参与的共治共享,如今,这里正以一场生动的基层实践,书写着全会精神落地生根的“衡水答卷”。而这份答卷的落笔之处,是每个市民手中的分类垃圾袋,是每一度来自垃圾焚烧的清洁电能,更是每一片因绿色环保换来的更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