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的一处院里,棚舍内高大健硕的鸵鸟们格外显眼。它们时而低头啄食,时而展翅轻扬——这里是养殖户张舜的驼福缘养殖基地。这位“80后”新农人用两年的时间,让60余只“异域来客”在冀中平原扎下了根,闯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创业之路。


“当初选择‘非洲蓝颈鸵鸟’这个养殖品种,就是看中它‘全身都是宝’且市场稀缺。”谈及创业初衷,张舜眼里泛起光亮,打开了话匣子。两年前,在外打工的他偶然了解到鸵鸟养殖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肉质低脂高蛋白、蛋品营养丰富、羽毛还可以用于制作除尘用品,这让他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村里非常支持,为我寻找了一处平整开阔的土地,并接通了水电。”在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养殖技术后,张舜带着一股冲劲,毅然加入鸵鸟养殖行业,成为下博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创业之路从非一帆风顺。“刚开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幼苗适应环境、饲料配比等每个环节都能难住人。”张舜回忆,最初有几只鸵鸟因不适应环境导致食欲缺乏,他连夜查阅资料、请教外地有经验的养殖户,反复调整棚舍温度和饲料配方,终于让鸵鸟顺利“安家”。



在不断摸索中,他还总结出实用经验:“购买鸵鸟幼苗要选在每年开春,这样能延长生长周期,减少冬季低温带来的风险,提高成活率。”


为了掌握核心技术,张舜在养殖基地“安了家”,记录每只鸵鸟的生长数据,摸索出一套适配冀中气候的养殖方法:夏季搭建遮阳棚降温通风,冬季用棉门帘保暖,饲料以玉米、豆粕为基础,搭配本地种植的蔬菜补充营养,既保证鸵鸟健康生长,又降低了饲养成本。


如今,鸵鸟养殖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模式,鸵鸟肉、蛋、羽毛等产品供不应求。“鸵鸟生长周期约12个月,成年鸵鸟体重可达200多斤,肉价稳定在每斤40元左右,一枚鸵鸟蛋能卖近100元,每年还可以拔两次羽毛,羽毛可以用于制作除尘刷,优点是防静电、清洁效果强,十分耐用。”张舜掰着手指头算起了经济账,“这门行业看的是长线收益,鸵鸟的寿命可达六七十年,只要管护得当,就能持续繁育、稳定产出,为长期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鸵鸟养殖的成功,为下博村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下博村党支部书记周志卫站在养殖基地的围栏边,望着棚舍里嬉戏的鸵鸟,语气充满期待:“接下来村里将依托张舜的养殖经验,搭建技术交流平台,鼓励更多村民参与特色养殖。”


“我计划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只,还要牵头成立合作社!”张舜攥了攥拳头,眼神里满是藏不住的干劲,语气洪亮又坚定。“到时候统一提供幼苗、共享技术,还能抱团开拓更大的市场,让周边乡亲不用担风险、少走弯路,都能跟着我尝到特色养殖的甜头,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李云龙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