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养几千只鸡就忙得团团转,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十万只鸡。”初冬时节,在深州市辰时镇温家庄村的蛋鸡养殖基地内,负责人刘雅丽指尖轻点中控屏幕,上面温湿度、气体浓度等数据实时跳动,言语间满是自豪。
作为当地特色农业品牌“温庄裕丰”的核心载体,这座自2023年建成的智能化蛋鸡养殖基地,如今蛋鸡存栏规模已达20万羽,其鲜蛋日前更是被列入全国特质农品名录,成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鲜活标杆。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这一部署为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而温家庄蛋鸡养殖基地的实践,正是践行这一战略的生动缩影。
走进养殖基地的鸡舍,智能化系统覆盖养殖全流程,尽显科技赋能的力量。工作人员通过中控系统远程调节通风口大小,精准控制鸡舍内的温度与湿度,让蛋鸡常年生活在22-28℃的适宜环境中;饲喂环节由智能系统精准把控,根据蛋鸡生长周期和产蛋需求调配“营养餐”——产蛋期的母鸡会补充更多钙元素,确保蛋壳坚韧;青年鸡则侧重蛋白质摄入,助力骨骼发育。除此之外,智能设备还能精准识别病鸡、死鸡并发出预警,自动清粪带匀速运转将粪便输送至处理区,全程无异味弥漫。
“在这里,蛋鸡住上了‘空调房’、吃上了‘营养餐’,鸡蛋通过传输带完成收集,一体化、自动化作业让养殖效率大幅提升。”对于如今养殖的“科技化”“智能化”,刘雅丽特别高兴。
鸡群因生长环境稳定、营养精准,发病率显著降低,产蛋率始终稳定在95%左右,每天能稳定产出19万枚鲜蛋,真正实现了“降本、提质、增效”。



“光有智能设备还不够,蛋品品质才是核心竞争力。”在产品展示区,裕丰五谷蛋、富硒蛋等特色品种整齐陈列,包装上“无抗、无药残”的标识格外醒目。
“我们特意选了新海兰灰这个蛋鸡品种,它适应能力强、产蛋率高,而且蛋品口感细腻。”刘雅丽拿起一枚鸡蛋轻轻磕碰,蛋壳坚韧厚实,“从鸡种选育到粮食配比,再到喂养管理,每个环节都有严格标准,这也是我们能入选全国特质农品名录的关键。”
正是凭借着产品品质,基地已与全国多地经销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每天下午,鲜蛋刚从集蛋系统输出,智能化分拣线便立即启动,根据蛋重、蛋壳完整性等指标快速完成分拣分级。打包后的鲜蛋装车发往全国各省市,稳定供应市场,构建起了高效的产销链路。
“全会强调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正是我们村发展产业的核心方向。”温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温金桥望着来来往往忙碌的村民,话语里满是欣慰,“村‘两委’全力支持基地搞智能化养殖,就是要把这个要求落到实处——用科技提效能、以品质赢市场,最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温家庄蛋鸡养殖基地在壮大农业实体经济、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道路上持续发力。“将以深耕本地产业、赋能区域发展为导向,紧紧抓住深州建设华北蛋品交易中心的重大契机,进一步释放智慧养殖的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全力冲刺40万只蛋鸡存栏、7000吨鲜蛋年产量的目标,着力打造华北地区‘菜篮子’工程新标杆,让特色产业辐射范围更广、联农带农成效更实。”对于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与发展方向,刘雅丽有着清醒的规划。
从“靠经验”的传统养殖到“凭数据”的智能管理,从单一养殖到品牌化发展,再到立足华北、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温家庄蛋鸡养殖基地的转型之路,不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产业答卷,更以实际行动让智慧养鸡孵出“金蛋蛋”,铺就了一条惠及民生、通向未来的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李云龙 王亚楠
广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