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衡水市锚定新型工业化方向,以产业结构优化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持续推动工业规模和质效稳步提升,工业“家底”更加殷实。


强化顶层设计,精准赋能产业发展。我市聘请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对全市三大主导产业和14个特色产业进行系统性规划,创新构建“两图两库N指数”和产业链“三个一清单”发展体系,打造“衡水工业大脑”赋能精准决策。


主攻先进装备,锻造制造新优势。聚焦金属制品、通用与专用设备、汽车与铁路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等重点细分行业,通过加快技术突破、产品创新和“制造+服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批创新成果脱颖而出,其中,北方稀土华凯高科技河北有限公司“国六机动车后处理催化器”等4个项目成功中榜工信部国家产业基础创新发展“揭榜挂帅”项目;衡水电机股份有限公司3款电动机入选工信部节能降碳技术装备推荐目录;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衡水奇佳停车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的9个创新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数据统计,至“十四五”末,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约达868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72.9%。


聚焦新材料,抢占产业制高点。我市新材料产业瞄准石油化工、工程橡胶、橡塑制品、复合材料等重点领域,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着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积极拓展其应用领域。同时,依托河北宝力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衡水京华化工有限公司等国家级单项冠军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加速产业迭代升级。截至目前,我市国钠能源科技(河北)有限公司“高安全、宽温域钠离子电动自行车电池”项目入围工信部2024年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受邀投标人,枣强经开区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对象)。河北海航石化新型材料有限公司80万吨丁辛醇、海伟石化有限公司新型高阻隔包装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升级食品生物,满足消费新需求。食品及生物制品产业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产品、高端特色乳制品、绿色方便休闲食品、优质酒和健康饮料产品。通过创新加工、供应、消费全链条模式,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功能化、休闲化方向迈进。一系列品牌与技术标杆不断涌现,衡水老白干品牌入选工信部2024年中国消费名品企业品牌,其“先进过程控制”场景入选智能制造优秀场景,“白酒行业供应链协同一体化解决方案”入选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认养一头牛(衡水)乳品有限公司新建18万吨液态奶项目已建成投产,将有力带动我市高端乳制品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壮大特色集群,夯实县域经济支柱。先后出台多项专项政策,并组织全市集群制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产业演进路线图,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底,全市列入省统计范围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达33个,较“十三五”增加9个。其中,安平丝网集群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景县橡塑等4个集群超百亿元,基本形成“千百十”亿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的“金字塔”格局。此外,安平丝网、景县橡塑、枣强复合材料3个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2;5个集群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第5。全市专精特新企业达402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2家。


夯实产业基础,激活创新转型动能。持续强化创新驱动与产业基础再造,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和能力。截至2024年底,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90%。工业设计工作实现“四连跳”,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省级11家、市级111家,形成三级培育体系,推动“衡水制造”向“衡水创造”转型。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武邑金属橱柜、枣强复合材料2个行业级平台,指导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冀衡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建设企业级平台。全市培育工信部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3个,数量居全省第3;省级创新试点项目28个、标杆示范案例12个,均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