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水市饶阳县东里满镇南韩村,78岁的马保印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柳编老把式。自十几岁与柳条结缘,他以柳为媒,以手为艺,在经纬交织间坚守了60余载,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鲜活。




11月6日,记者走进他的小院看见,大小不一的笸箩整齐排布,每一件都结实耐用、造型美观,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匠心与坚守的故事。“来得正巧!今早刚做了个笸箩,正拾掇收尾呢。”刚踏入马保印家,便见老人正手持刀具,细细打磨笸箩收口的毛刺,动作娴熟又专注,刀刃划过之处,柳条的毛刺尽数褪去,器物边缘愈发规整顺滑。



“柳编制品种类繁多,这些年最常编的就是筐、篓、簸箕、笸箩等,最近编了一批笸箩。柳编这活,力气和手艺得对半分。”谈及柳编手艺,马保印打开了话匣子。选料是第一道关,必须挑新鲜柔韧的柳条,清水浸泡数小时让其吸足水分,方能柔软易弯、不易折断。编织得在湿润的地窖里进行,恒定的湿度能锁住柳条韧性,方便弯折塑形。编织时,手腕用力要匀,手指穿梭要灵,柳条交错需紧密相扣。“勒边得紧实,条理要匀称,这样编出来的物件才又牢又好看。”马保印边说边比划着。编好的器物要搬到阳光下自然晾晒,待水分慢慢蒸发、逐渐定型后,他还会逐处检查,对松动部位加固,确保每一件成品都规整耐用。


六十载光阴,马保印的柳编技艺早已炉火纯青,日复一日的实践里藏着做好一件柳编制品的秘诀:柳条要选不老不嫩的,老则易折、嫩则变形;浸泡时间需恰到好处,过久易腐、不足易断;手腕稳、手指快,柳条才能在指尖‘听话’;更要耐住性子,一件中等大小的筐篓,往往要耗时数小时才能完工,不能急躁,要耐得住寂寞。凭着这份较真与用心,马保印的柳编制品赢得了客户的长久信赖,不少老主顾更是追随了几十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保印的柳编产量虽不如从前,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在他眼中,每一根柳条都有生命。“柳编是我的根,更是我的乐子。你对它用心,它就回报你一个好筐”。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匠人精神的真谛——唯有坚守与热爱,才能让传统技艺穿越岁月、绽放光彩。


如今,马保印的柳编作品早已超越了实用工具的范畴,成为承载乡愁与文化的符号。六十载寒来暑往,他以指尖匠心编织岁月,让纤细的柳条绽放出别样生机,也让柳编这门古老手艺在新时代里,焕发着愈发浓郁的芬芳。


摄影 夏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