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冀州区南午村镇寺前瓦窑村,地处冀州、枣强、南宫三县区交界,东临索泸河,天然造就了沙细如粉的特色土质,土地十分贫瘠。全村186户522人,耕地1174亩,党员33人,青壮年多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占了大半。村党组织一度软弱涣散,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2023年12月29日,冀州区纪委干部刘炳震带着两名队员第一次走进这个村庄。2024年1月2日,他们正式驻村。从此,三个“外来干部”的脚步,踏遍了寺前瓦窑村的每一条街巷、每一片沙土地。


党建铸魂,涣散组织焕新生


“刚来时,村里开会都凑不齐人。”刘炳震回忆。面对党组织软弱涣散的局面,工作队把抓党建作为突破口。


工作队多次上门请老党员回村参加组织生活,规范“三会一课”,2024年以来组织召开党建活动20余次,还专门请来区委党校副校长讲党课。工作队与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建立联席例会制度,推动“五议三公开”落实,组织“阳光问廉”5次,督促村干部坐班服务群众。


针对流动党员,工作队通过微信群、电话开展“线上学习”;对年老体弱党员,坚持“送学上门”。今年春天,在镇党委支持下,一名长期在外、难以履职的村党支部委员被调整出班子,工作队推荐的退役军人、西瓜种植能手王才永进入班子,为村级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去年,村里培养预备党员转正1名、入党积极分子1名。党员“1+10”联系户机制也落地生根,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15名骨干党员包联到户,基层党组织焕发新活力。


实干为民,办好实事暖民心


“驻村工作,既要谋长远发展,更要解眼前之急。”这是刘炳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作队坚持将基础设施改善与民生服务相结合,让村民在点滴变化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刚到村里时,刘炳震和队员们发现村委会一台净水机闲置多年,村民要跑到邻村打纯净水。他们立即联系维修师傅,前后奔波两个多月,终于让净水机重新运转。


这只是工作队为民办实事的一个缩影。2024年,工作队争取到79.8万元的胡同硬化项目,让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出行困境。今年,又成功申报190万元的田间路和主街改造项目,目前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路修好了,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更有盼头了。”村民王秀林感慨道。4月份,工作队还从区农水公司争取到物联网智能水表改造项目,让这个小村庄用上了智能化供水系统。


除了硬件改善,工作队更注重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帮助困难户扫雪、种菜、更换烟囱、申办残疾证;购买学习用品慰问低保户姐弟;调解84岁脱贫户与女儿的纠纷……他们还组织义诊活动,让留守老人不出村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服务。


在改善民生的同时,工作队还积极探索产业发展。他们引入药材种植专业户试种数百亩半夏,组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外出考察学习11次,为村庄长远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如今,走在寺前瓦窑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工作队带来的新变化,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与村民之间那份日渐深厚的情谊。


美化塑形,老村新貌绘振兴


曾经的寺前瓦窑,村委会破旧,街道杂乱。工作队从夯实阵地入手:规范标识标牌,修缮旗杆、更换新旗,安装电子屏、空调,粉刷桌椅门窗,种植碧桃树美化环境。


2024年春节前,刘炳震发挥书法特长,为村民书写春联200余副。这些“两米长、四十厘米宽”的大红对联,贴遍了全村家家户户。工作队跑办法治文化广场项目,邀请省美协画家绘制壁画,挖掘村内非遗传承人王世龙的故事,推动其鸽哨制作技艺被广泛宣传,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去年底,工作队出资更换全村垃圾桶,清理6处残垣断壁,改建水泥围挡并粉刷美化。今年,他们又购置了27套太阳能路灯,点亮村民夜间出行路。


沙土未变,人心已暖。一年多的驻村时光,寺前瓦窑村变了:道路宽了,路灯亮了,村庄美了,人心齐了,村民的笑脸也多了。今年3月,刘炳震在冀州区驻村工作会上作为唯一下沉干部代表发言,经验获得区委组织部多次肯定。


“我们只是做了党员该做的事。”刘炳震说。沙土地还是那片沙土地,但希望的种子却已在这里生根发芽。


作者 王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