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市民们漫步衡水市区滏阳河沿岸,眼前呈现出一幅令人陶醉的秀美生态画卷:蜿蜒的滏阳河犹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穿行在黄绿色调之中,将两岸风景紧密相连;河岸两侧,蓝色的透水步道将亲水台、亲子休闲乐园、健身广场等连缀成片,市民悠闲地漫步河岸,尽情赏景游玩……


作为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滏阳河市区下游段(干马桥——大庆路桥)生态河道治理工程是我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关键一环。近日,随着工程主体正式竣工,这条承载着城市深厚记忆的“母亲河”,通过“海绵理念+系统治理”的创新实践,成功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赋能。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区域治理协同”。如今,经过华丽蝶变后的滏阳河,正是我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持续开展滏阳河市区段生态河道治理工程的生动写照。


11月10日清晨,滏阳河干马桥以东的河岸边,蓝色的透水步道向远处延伸,几名施工人员站在步道旁,正有条不紊地清理步道旁碎石、土堆。“等把这里清理干净,咱们再仔细检查一遍路灯……”市城管局滏阳河生态河道治理项目负责人宏宇早早来到这里,他一边指挥大家,一边又俯下身,对地面的排水口和水槽等设施再次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您瞧,这是透水步道,那边是一块下凹绿地,以后在遇到下雨天,雨水就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雨水多的话,还可以储存在这些下凹绿地中,用来补充绿化用水。”介绍其这些海绵设施来,宏宇如数家珍。


滏阳河市区下游段生态河道治理工程全长约5.6千米。与以往单一的河道清淤模式截然不同,此次工程打破了“就水治水”的传统思维定式,将河道治理与市政设施建设、绿地系统规划以及便民服务进行了统筹考量。如今,7.6万平方米的透水铺装、生态草沟、下凹绿地等海绵设施,实现了雨水“渗、滞、蓄、用、排”的全流程科学管控。这一举措不仅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还借助雨水回用系统,补充了绿化用水,使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显著提升。


“这种多要素协同的治理模式,正是对全会‘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精准诠释。它不仅能够增强区域雨水的蓄滞、渗透和净化能力,还极大地提升了水环境质量和河道岸线品质。”  宏宇感慨道,“环保为民”是全会生态治理的核心导向,滏阳河生态治理以“绣花功夫”回应了群众的殷切期盼。


随着主体工程完工,滏阳河市区下游段实现三大升级:1.9 万平方米透水步道达到了“雨停路干”的良好效果,451 套节能LED路灯着凉了滨水夜景,3115 个驳岸护栏桩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河道沿线还打造了“特色景观带”:在“生态科普区”设置海绵技术展示牌,向市民普及环保知识;“亲子休闲区”配备了丰富多样的儿童游乐设施,为亲子时光增添乐趣;“运动健身区”修建了彩色透水步道与健身广场,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新栽植的2300多株乔木生、14万平方米的地被植物,共同构建起滏阳河下游段两岸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空间。



曾经“慢行系统断裂、亲水空间不足”的民生痛点已成为历史,河道摇身一变,成为了市民身边“会呼吸”的“幸福走廊”。“以前河边路窄灯暗,现在傍晚能带着孙子在亲水平台看晚霞,心里别提多舒心了!”家住附近的市民王书琴道出了周边区域群众的心声。全会中有关“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刻论断在这里得到生动印证。


滏阳河治理,并非重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为了巩固治理成效,我市创新构建“专业管护+社会共治”机制,与全会“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要求同频共振。一方面通过智慧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河道生态数据,实行“分区巡查、按月评估”的精细化运维;另一方面打造海绵科普园,通过实物展示、互动体验等形式动员公众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市民共建”的强大治理合力。


随着后续管护机制的全面落地,滏阳河市区段不仅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更将成为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