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衡水大地近5000个村庄,承载着一代代衡水人的乡愁,不仅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更为这里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间支撑。翻看我们的老报纸,数十年来,衡水的乡村建设行动绝非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关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刻变革。


冀州现代农业融合创新基地。


  在故城县董学村研学,在桃城区侯店村体验毛笔文化,在枣强县和光农业园区里采摘草莓……衡水大地,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独特的美。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建设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数十年来,我们的村庄既有硬件上的“版本升级”,又有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蜕变”。


探索实践:改革体制 搞活经济


  衡水是传统农业区。创刊之初的《衡水群众报》含“农”量很高,大部分稿件和版面都是报道农业农村内容,对于农村的“主人翁”——广大农民的动态变化,非常关注:“他们不光完成一个普通社员所承担的劳动任务,还把文化科学知识献给农村,改变着农村的经济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1963年6月27日《衡水群众报》这则题为《一代新的庄稼人》的报道,记录下故城县庙灵庄公社后孟町生产大队16名知青回乡参加建设的故事。


  那时候,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风沙被治过来了,百分之五十的土地有了水利;差不多全是用拖拉机耕地;公社有了发电厂,家家有了电灯,浇地、磨面,一按电钮,机器就转动起来了。产量一年一年地直线上升,去年亩产四百八十二斤,今年虽然遭受了大水灾,每亩还产了四百一十斤,比公社以前哪一年都多。”1963年11月23日,《衡水群众报》刊发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五公公社主任、五公大队队长耿长锁的署名文章《集体化“大学”二十年》,里面这样总结农村的变化。

1963年11月23日《衡水群众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桥头大队随着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棉大幅度增产。一九八三年农业、家庭养殖业、工副业共收入一百五十六万元,人均收入一千二百元,商品率达到百分之六十七”(1983年12月25日《衡水日报》1版)。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脱离土地经营,转入务工经商。1984年10月,衡水地区召开第三次商品生产会议,重点研究如何大力恢复和发展乡村企业的问题,成为加快我区经济腾飞的新起点(1984年10月28日1版)。

1984年10月28日《衡水日报》


  此后,创建文明村镇、多予少取、农村税费改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衡水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1999年,桃城区何庄乡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成为全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乡镇。“他们还投入资金5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第一个村村藏书500册以上的‘读书兴农示范乡镇’”(1999年10月6日1版)。


  2001年,当时的冀州市是全省14个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县市之一。“乡统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收费、集资、屠宰税、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些该被取消的都取消了;农业税、农业特产税这些该调整的都调整了;村干部报酬、办公费用、集体公益事业这些该改革的都规定了上限”(2001年8月17日1版)。


  2004年,枣强县坚持多予少取、放开放活的方针,大力实施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县里投资160多万元发展节水灌溉和咸淡水混浇。在利用黄河水灌溉上,他们采取了‘农民用水,政府买单’的方式,仅此一项今年农民节省资金250多万元”(2004年12月2日1版)。


  2006年1月1日,衡水农民作为当时全国9亿农民的一部分,正式告别了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国家免除农业税,切实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2006年1月8日《衡水日报·农村周刊》


时代命题: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衡水各地因地制宜,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故城县饶阳店镇黄草洼村一角。

景县河北中美特种橡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冀州“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做大劳务输出,做强特色产业,使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96元,比上年增长10%”(2005年12月8日1版);武邑县“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以龙头企业进农村、连锁超市进农村、基础设施进农村、先进文化进农村、千名党员进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五进’工程”(2005年12月16日3版);“饶阳县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完善基础设施,乡村面貌发生喜人变化”,获评“河北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区)”(2015年3月9日1版)。


  新民居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也为改善农民生活、改变农村面貌开辟了广阔空间。


  2009年至2011年,衡水全市整合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新民居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除了新建住房、住房改旧提升、改水改厕改能改厨,“部分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达到了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宽带、通柏油路、通客运班车,规划建设了村民服务中心、学校、医疗卫生室、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广场等一批新型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条件的村还建设了图书室和文化娱乐场所,实现了村内道路硬化、街道亮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和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2011年8月26日1版)。


  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这些服务设施,进一步促使广大农民告别陋习,形成想致富、爱读书、勤健身等良好风尚。


拓展升级:各美其美 和谐共生


  干净平整的街道连通每家每户,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色彩绚丽的文化墙主题鲜明……在桃城区赵家圈镇高家圈村,这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美景,令村民、游客心情愉悦。得益于和美乡村建设,衡水广大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2025年1月30日《衡水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工作。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自2013年起,衡水市委、市政府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全面实施了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许多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市聚焦农村垃圾治理、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四项重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大力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0年,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中,全市穿村路硬化累计完成166个村,3591个村完成通村道路硬化,4892个村完成主街道硬化;村庄绿化面积12.7万亩;4313个村完成美化整治任务;新安装、更换、维修路灯13万盏;打造‘乐享庭院’‘孝亲庭院’‘书香庭院’‘红色庭院’‘绿色庭院’‘致富庭院’‘节水庭院’等主题庭院共计43万户”(2020年11月24日1版)。


  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我市以人居环境清洁、建筑风貌美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特色产业壮大、乡村治理有效为主要目标,按照以“环、带、片”为重点整体布局,着力补齐短板、全面提档升级,打造“村庄宜居、生态优良、经济发展、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的升级版美丽乡村。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虽一字之变,内涵却是极丰极深。“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


  乡味浓起来,环境靓起来。我市以“绣花功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用好财政资金,活用债券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稳步刷新村容村貌“高颜值”。越来越多的村庄向“美”而行,成为各具特色的小花园、小乐园,形成“主客共享、近悦远来”的乡村旅游新场景。


  和美乡村,美在宜居,更美在宜业。安平县杨屯村以油菜为依托,从种植增产到观赏增值,再到加工增效,形成了一条集种植、深加工、旅游、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饶阳县王同岳村葡萄“串”起甜蜜致富路,年产葡萄约100万公斤,年人均增收1.8万元;冀州区北漳淮乡积极探索蔬菜轮作模式,种植西蓝花、白萝卜等400余亩,产品直供北京市场……百村百面,生机无限,衡水市广大农村已然奏响安居乐业的“幸福曲”。

安平县杨屯万亩油菜花海游客走秀。

武邑县龙店镇朱家庄村枣花节。

饶阳县大尹村镇吕汉村大棚茴香丰收。

桃城区郑家河沿镇南沼村麦收景象。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仅是和美乡村的内在要求,也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去年以来,全市4994个行政村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让村风更文明、环境更宜居、群众更幸福。冀州区382个村实现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其中200个村完善了村规民约内容,215个村红白理事会明确了操办规模、待客范围、席面标准和礼金限额等指导标准。枣强县落实以村级自治组织责任清单、移风易俗承诺书、婚事报备为主要内容的“一清单一承诺一备案”机制,将抵制高价彩礼纳入文明家庭评选内容,建立不同主题的婚礼基地,着力打造示范样板。


  2024年,全市累计认定省级和美乡村(美丽乡村)606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精品村)87个;打造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8个。


  村景焕发新颜,产业串珠成链,新风扑面而来……如今的衡水,一个个景里有业、有形有魂的和美乡村正在焕发光彩,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农民西洋乐队街头表演。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