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不适反复半年,竟已是双支冠脉重度狭窄的“濒危信号”。近日,衡水故城县故城镇村民张女士把胸闷不适当“小毛病”硬扛半年,检查发现心脏两条关键血管狭窄最高达95%,随时可能心肌梗死。故城县以岭德衡中西医结合医院(以下简称以岭德衡医院)心血管病科团队快速出手,靠精准手术植入支架打通“生命通道”,术后再用中西医结合调理稳住病情,用实打实的精湛技术从死神手里抢回患者。


事情要从半年前说起,张女士今年66岁,最初会时不时觉得胸闷、胸口发闷,一活动症状就加重,含点药只能缓解一会儿,还总心慌、头晕。“一开始觉得不算什么,忍忍就过去了,后来想起俺弟弟去年也是这样,在这家医院放了个支架就全好了,才赶紧来看看。”张女士回忆,正是这个没拖延的决定,让她避开了致命的危险。


一入院,检查结果就让医生捏了把汗。抽血一看,胆固醇、甘油三酯都远超正常范围,确诊是高脂血症;更关键的是,提示心肌损伤的指标也异常了,说明心脏功能已经受影响。做CT时又发现,不仅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里堆了不少硬化斑块,连脑血管里也有,肺部也出现了病变,等于身体好几个系统都被疾病盯上了。


而最终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冠脉造影,结果更让人揪心:心脏左边的前降支血管近中段窄了80%到95%,右边的冠状动脉近段更是堵了95%,血管窄得只剩一条缝,随时可能彻底堵死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这么严重的两条血管病变,每多等一分钟都可能出人命,必须马上制定手术方案!”接诊医生当即判断,救治工作立刻进入“加急模式”。



“病情危急,马上手术开通堵塞血管!”医院心血管病科牛锋主任第一时间跟家属讲清风险、沟通方案,接着带领介入团队迅速进入手术室。手术台上,团队成员操作精准又稳当:把3枚支架小心翼翼送进张女士狭窄的左前降支和对角支血管里,慢慢撑开——原本快堵死、几乎“罢工”的血管,一下就通了,心肌供血瞬间恢复。手术刚结束,张女士就说“胸口不闷了”,这场和死神的赛跑,靠着医护团队的硬技术先赢下一局。


而牛锋主任并未因眼前的成效放松警惕。术后他严肃地跟张女士和家属说:“这次手术解决了左边血管的紧急缺血问题,但右边的冠状动脉近段还堵着95%、远段堵80%,不处理还是有心肌梗死风险,建议一个月后再来做右冠的手术。”这份不忽视任何隐患的严谨,正是医护团队对患者生命高度负责的体现。


支架打通了“救命通道”,可冠心病要长期稳住,不能只靠手术。医院团队琢磨出“标本兼治”的办法,给张女士定制了中西医结合的后续治疗方案:西医方面,用规范的药物抗血栓、调血脂,防止血管再窄;中医方面,专家按“补气血、通血管、止疼痛”的思路,通过通络药物,不仅能保护血管内壁,避免血管抽筋引发心绞痛,还能抑制斑块长大、让斑块变稳定不破裂,同时从整体调理,把那些细小的、痉挛或闭塞的微血管也疏通开,改善血液黏稠度,让心肌得到更好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细胞二次受伤,真正做到“除根”。中西医两路配合,实现了“西医救急、中医固本”的好效果。


“张女士这事儿,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牛锋主任结合日常诊疗经验提醒,现在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发病的人也越来越年轻,很多人像张女士一样,把胸闷、胸痛、心慌这些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当回事,最后把“小难受”拖成“大危机”。他特别强调,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家里有人得过冠心病的人,还有长期抽烟、胖、不爱动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千万别等,赶紧去医院做心电图、冠脉CTA这些检查排查;平时生活里,要吃得均衡点,少吃高油高糖高盐的东西,每周至少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戒烟少喝酒,作息规律,定期查血压、血脂、血糖,把这些指标盯紧了。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守护心脏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的动力源泉。”以岭德衡医院背靠省级三甲医院专家团队,依托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优势,其心血管病科团队以此次快速精准的救治,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担当。这场救治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生命救援,更向大众传递了清晰的健康警示:唯有重视身体每一次细微预警,才能让健康常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