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智库论坛在北京首钢园举办,衡水市在论坛上充分展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衡水经验”。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朝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门头沟区人民政府、衡水市人民政府共同协办,北京市中医药对外交流与技术合作中心、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国际会诊中心、北京华誉共享中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华誉中西医结合诊所共同承办。
论坛上,多项中医药领域创新成果与合作项目集中发布。其中,中阿传统医药(中医药)文化与产业项目,将深化中国与阿拉伯相关国家合作,推动传统医药在临床应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领域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医—岐智”大模型项目,将打造中医药“智慧大脑”,助力中医药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双保障”国际联合体发布,将大力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的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等。衡水市受邀参加中阿传统医药(中医药)文化与产业项目和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双保障”国际联合体等发布。
在“城市日暨中医药健康文旅城市发布”环节,衡水市故城县作为2025“城市日”主题城市,围绕“弘扬传统医学,促进康养旅融合,打造京衡大健康名片”这一主题,向国内外嘉宾展示我市故城县中医药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魅力。据介绍,自“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实施以来,该县建成“县中医医院名医堂+乡镇国医堂+村中医阁”三级服务体系,形成“15分钟中医药健康服务圈”;推广“针灸调理+中药贴敷+膳食指导”的综合方案,年均提供慢病管理服务56.8万人次;组织“中药创面修复术”等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下沉基层坐诊并进行技术指导,传统医学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健康屏障”。他们还发掘大运河文化、董子文化等优质生态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2024年接待京津冀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1万余农户增收,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该县充分发挥“京衡一小时交通圈”区位优势,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等单位深度合作,“远程会诊+专家下沉”成为常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仅去年就开展远程会诊超600例;依托以岭药业打造“连花清瘟”“参松养心”等10余款中医药产品的生产基地,产品进入北京多家连锁药店和康养机构。
衡水市卫健委主任高卫红表示,作为服贸会中医药健康产业国际智库论坛连续六年的协办单位和参与方,我市将借助国际平台进一步拓展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服务全民健康贡献坚实的“衡水力量”。
通讯员:韩江雪、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