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村八大碗
滕章申
在历史的长河里,武邑县西桑村如一颗沉静的明珠,既孕育了代代英才,又沉淀下醇厚的美食记忆,桑村扣碗便是其中最动人的一味。
西桑村坐落在武邑、阜城、景县三县交界的清凉江西侧,距那汪碧水约1200米,已静静伫立了600余年。760户人家、2600多口人,让这个村庄既有烟火的热闹,又藏着岁月的深邃。自明末至清代,两名进士、13名举人、7名贡生从这里走出,墨香与乡音交融,更让此地成了通商驿站,集市上的吆喝声、算盘声曾与书声一同回荡。
清乾隆年间,村中心滕氏家族中,滕根来的高祖滕东年开了家“大烩菜”餐馆,因一锅炖肉香飘四野,得了“一锅肉人家”的名号。那口铁锅咕嘟着的,不只是肉香,更是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温情。
时光流转至清嘉庆年间,本族子弟滕景龙赴京赶考,高中武进士。3年后,嘉庆皇帝钦点其为宁波守备。衣锦还乡时,他带回的不只是荣耀,还有一方沉甸甸的匾额。消息传到“一锅肉人家”,滕东年心念同族情谊,在自家后花园里潜心钻研,往日一锅烩的炖菜,被细细拆分成四荤四素的八大碗,八仙桌在花木间摆开,每一碗都盛着乡人的欢喜与期盼。
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至今仍能哼起当年的歌谣:“嘉庆六年在京城,兵部尚书来总理……乡亲闻知皆欢腾,准备八碗表深情。”歌声里,有滕景龙的功名赫赫,更有那八大碗里藏不住的滚烫心意。这一宴,让“一锅肉人家”的名声越传越远,也让八大碗从家宴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此后,“一锅肉人家”不只守着村里的驿站,更在县城西街置了店铺,买下南大坑打井引水,“桑村八大碗”成了响当当的字号。这八大碗,是匠人的心思凝结:选料得是上乘的精肉,调料配比精妙,煮、烩、炸、烧、蒸,每道工序都藏着火候的秘密。炖得酥烂的肉在碗里颤巍巍的,汤汁浓稠如琥珀,色泽明艳,像村头晒足了太阳的红高粱,入口醇厚留香,质朴里见精细,豪爽中藏考究。无论是年节的团圆,还是红白喜事的聚散,这八大碗总能恰到好处地撑起场面,一碗碗盛满了人情世故。
清光绪二十九年,“一锅肉人家”遭逢官事,经营遇挫。幸得在县衙当差的同族滕书琴倾力相助,才渡难关。为表谢意,“八大碗”的配方被郑重相赠,还定下了“传男不传女、传大不传小、传媳不传闺”的规矩。这份手艺便如接力棒,从滕书琴传到长子滕同连手中,滕同连潜心钻研,将八大碗做得愈发地道。直到1954年公私合营,他带着技术与门店归入合作社,在供销社里继续守着这门手艺,直至退休。
退休前,滕同连将手艺传给长孙滕藏立。滕藏立灵慧善思,在传承中求新,1990年在县城开起正合大酒店,让“桑村扣碗”香飘更远。2022年底,“武邑梦见碗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礼品装扣碗带着乡土的温度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从原料验收、处理、配料到熟制、蒸制、整形再到消毒、装碗、灭菌,每一步都严谨细致。独特的香浸润舌尖,原味骨汤蒸煮出的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色泽红润如岁月沉淀的霞光,煮、炸、蒸、熏的香气交织,是味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
这道从百年前后花园里走出的美味,在时光的淬炼中不断生长,带着乡土的质朴与匠心,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迷人的光彩,让每一口鲜香,都成了与历史对话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