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翻看老报纸,重温烽火岁月,文学从未沉默。老区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昂斗志,激发了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潜能。衡水抗战作家既是战斗者,也是记录者。他们用满腔热血、如椽巨笔,让抗战精神、红色血脉赓续传承,历久弥新。
《冀中一日》
1962年10月30日《衡水群众报》
革命老区衡水,纵跨冀中和冀南平原。抗日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和子弟兵英勇奋战、打击敌寇,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成为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孙犁、王林、李晓明等,是衡水抗战文学创作高峰期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文学情怀在时光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影响深远。
芦荡烽火“荷花淀”
孙犁
1982年10月15日《衡水日报》3版介绍《中国文学家辞典》(1979年版)中的衡水人,第一位就是孙犁。他1913年出生于安平县孙遥城村,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芦花荡》《采蒲台》、报告文学集《农村速写》、论文集《文学短论》、诗集《白洋淀之曲》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荷花淀》,是一代代学子的青春记忆。孙犁以清新隽永的笔调,将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化作诗意叙事,开创了“荷花淀派”这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流派。
2002年9月11日《衡水日报·晨刊》
孙犁的生平与创作,更多地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衡水日报》上。1987年9月10日1版介绍,孙犁原名孙树勋,“(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叶,他少怀壮志,离开故乡辗转保定、白洋淀一带,后到革命圣地延安,在文坛辛勤笔耕,创作了大量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1937年,孙犁在家乡参加抗战,在吕正操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做宣传工作,曾在河北抗战学院任教,编写过《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在抗战初期时,由于冀中处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写作和出版条件都很差。当时出版主要是刻蜡板、油印,发行的数量很少。后来到了延安鲁艺之后,他的才能才得到了较大的发挥……”张根生与孙犁相识于1941年5月,当时孙犁在《冀中导报》和文联工作,负责《冀中一日》的编审工作。1945年后,孙犁从延安回到故乡,“他不仅经常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而且还亲自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写了不少好文章。”时任安平县委书记的张根生评价他说:“孙犁同志是安平县人民的优秀儿子,他以文学为武器,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为人民的利益奋斗了终生”(2002年9月11日《衡水日报·晨刊》4版)。
作家从维熙认为,“人情与人性的这个文学根髓,贯穿了孙犁的全部作品的字里行间”(2002年7月20日《衡水日报·晨刊》4版),“以短篇小说《荷花淀》而论,战争的烽烟被隐藏到文字后边去了;《风云初记》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战火燃烧的大地上,那书页中的一个个人物,演绎出来的故事,没有刀光剑影和枪炮轰鸣,有的却是人类的最高期冀:正义与和平。至今,我还记得孙犁笔下的那幅焦土画面,连树上落下来的,都是‘沙沙’作响的虫子……能不能这么说,孙犁作品之所以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而芳香长存,其底蕴在于他有一颗悲悯人世的情怀,并把这一人类的美好共性,张扬到了‘无声胜有声’的臻美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孙犁先后担任天津文联负责人和天津日报社总编辑。得知老家准备翻建校舍,孙犁把祖传的5间砖房和1000元现金都交给了村里。这位“老安平”的心意,让乡亲们十分感动。
2002年,孙犁在天津去世。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缅怀这位文学巨匠——孙犁文学馆在白洋淀“安家”,大型文学传记片《孙犁》在央视播出并入围金鹰奖,衡水市成立孙犁研究会、评选孙犁文学奖、建成孙犁图书馆……如今,“荷花淀”的清香,在衡水湖畔愈发馥郁芬芳。
地道洞口的“绝笔”
王林
作家胡业昌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假如说孙犁是白洋淀,那么王林就是衡水湖。”
1909年生于衡水县大柳林村,著有长篇小说《幽僻的陈庄》《腹地》《站起来的人民》、中篇小说《女村长》和短篇小说《十八匹战马》等,晚年创作《叱咤风云》一书获得天津市鲁迅文学奖……1998年5月10日《衡水日报·星期刊》5版介绍作家王林,认为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属他主编的《冀中一日》了”。
1941年春,冀中抗日根据地发起了“冀中一日”写作运动。“当时,环境动荡,敌工活动频繁,冀中领导机关,为了跳出日军包围圈,今天在饶阳,明天到献县,一天夜里转移到安平县彭家营一带,开始详细策划编写《冀中一日》,组织冀中平原的工农兵群众,自己拿起笔来反映冀中人民抗日战争的史实”(2010年8月4日《衡水日报·晨刊》3版)。5月27日这一天到了,能动笔的都拿起笔,亲自动手写稿,让人代笔写稿者10万余人。“这一天,各地送《冀中一日》编委会的稿件,都是用麻袋装,大车拉的。面对一袋一袋的稿子,王林激动不已,他一一过目,整理记录下来,编成册。”《河北抗战题材文学史》记载,最后上交稿件达5万篇,后来由王林、孙犁、李英儒编订草行本,收稿233篇,共35万字,分为4辑,1941年10月用麦秸纸油印出版,只印行了200部。新中国成立后,《冀中一日》才正式出版。这些作品,每一篇都是敌后游击战争生活的真实记录,是日寇血腥暴行的控诉书,是根据地军民英勇斗争的生动写照。
“在冀中抗日战争最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期间,王林拒绝了上级领导让他撤离的安排,主动要求留在战斗一线。”“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王林在鬼子的炮楼下、在‘堡垒户’的家中、在地道口边,冒着生命危险,即时创作了反映冀中军民团结抗日的长篇小说《腹地》”(2019年5月20日《衡水日报·晨刊》1版)——这部曾被王林当作“绝笔”的作品,是第一部反映华北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
2009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七卷本《王林文集》。2023年8月22日《衡水日报·晨刊》B1版报道,《烽火韶华——晋察冀红色艺术家的故事》出版发行。《王林:冀中的莫里哀》一文是全书的第二篇,排在丁玲事迹之后。文章介绍,王林师从沈从文,曾从事地下工作,经历过“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在衡水组织过抗日锄奸团,担任“火线剧社”首任社长、冀中文协主席,于50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创作小说及剧本250余部,被吕正操称为“冀中的活地图、活字典”。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王林和他的作品。
1998年5月10日《衡水日报·星期刊》
“平原枪声”从未远去
李晓明
1992年1月12日《衡水日报·星期刊》
枣强县肖张镇程杨村是作家李晓明的故乡,有一种平原深处的宁静气息。智勇双全的马英、忠厚老练的车把式老孟、潜伏敌营的郑敬之……当地人说起李晓明、韩安庆合著《平原枪声》书中的英雄,仿佛在谈论熟悉的朋友。
《奇袭肖张据点》《智取吉利镇》——1962年10月,创刊不久的《衡水群众报》开始连载李晓明、刘英联合署名的平原抗战故事,情节生动、文字鲜活,吸引了众多读者。
李晓明原名李鸿升,1920年生,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五地委青委书记、枣北县县委书记兼抗日大队长”——1992年1月12日《衡水日报·星期刊》1版报道过他在抗日战争中的经历。
李晓明是从炮火中走过来的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曾与他同餐共枕、亲密无间的战友,军分区司令员赵义京、副司令员陈耀元,县委书记李朝中、区小队长张岚峰……相继倒下去了。烈士的热血、英雄的业绩、人民的深情,无时不在撞击李晓明的心灵。把他们写出来多好!
“1956年夏天开始构思《平原枪声》时,记忆的长河像开了闸的激流:走在敌军重兵扼守的县城如入无人之境的‘小砍刀’张岚峰,第一个打死鬼子的枣强人——县委书记李朝中……他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合上眼,就仿佛看到张岚峰、李朝中带着满身鲜血向他走来。他觉得不把《平原枪声》写出来就愧对先烈,就无颜去见‘江东父老’。正是这样一种感情使他坚定了创作信心,奋战了一千个日日夜夜”(1992年1月12日《衡水日报》1版)。从“枪杆子”到“笔杆子”,从领导干部到作家——李晓明曾说:“写小说好比盖房子,咱砖瓦灰沙石有的是”“好像那些人和事都在自己房间里,写作时信手取来,用之不竭”。他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那样,在创作中学习创作。
《平原枪声》真实而形象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冀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斗争的历史画卷,歌颂了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柱石作用,颂扬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争的民族精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读者,成为著名的红色经典作品之一。作品问世后,又被陆续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评书等,让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这部作品了解到衡水大地上壮烈的抗战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平原枪声》的成功,开启了李晓明的业余文学创作道路。之后几十年中,他陆续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追穷寇》《小机灵和他的伙伴们》《烽火红缨》,长篇小说《破晓记》《风扫残云》(合著)、《暗线谍影》(合著)、《歇官亭》等。百余万字的作品中,折射出一个老战士对革命文学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
走进“平原枪声——枣强抗日战争印记馆”,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展馆内,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都在无声地讲述着那段悲壮的历史。每年清明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后,石家庄、邢台等地以及衡水各县市区的中小学生纷纷来到这里,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过往、缅怀先烈。
除了孙犁、王林、李晓明,衡水大力书写抗战精神、弘扬抗战文化,有成就的作家还有很多:苏克之、蓝曼、王平东、刘铁成、李丰祝……这些执笔抗敌的文化斗士,被收录于《衡水文学志》中(2015年1月21日《衡水日报·晨刊》B4版)。他们以笔墨铭记烽火、用丹心铸就史诗。那些文字,激荡着抗战硝烟中血与火的铿锵,是衡水人民流血牺牲夺取抗战胜利的深刻记忆,更是对抗战精神和红色血脉的赓续传承。
(本版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领办人:韩雪
线索征集邮箱:hsbhbq202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