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河北景县支队的13名学子圆满完成了为期12天的驻点实践。学子们深入乡镇农业合作社和文旅企业,聚焦农文旅融合与农业企业创新转型两大核心议题,将课堂理论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切实方案,为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注入鲜活青春力量。


清华大学学生参观景县鱼菜共生项目。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河北景县支队供图


13名清华学子坚持“问题导向、需求落地”的原则,围绕景县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与痛点,开展了多项成果转化工作。在农文旅融合领域,他们充分挖掘景县深厚的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资源,创新开发沉浸式剧本杀《儒风·运河迷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县域文旅IP打造提供了新载体;他们还为本地农业企业进行了文化IP形象打造与系列文创设计,有效提升了本土农业品牌文化附加值与市场辨识度。针对乡村研学资源开发需求,他们研发了一套契合景县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为景县拓展“文旅+教育”新业态奠定基础。


在农业产业升级层面,队员们深入调研县域农业发展痛点,形成专项调研报告《鱼菜共生技术在北方县域的推广实践与优化路径》,从技术适配、成本控制、市场对接等方面,为景县引入绿色农业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专业参考。同时,他们关注乡村人才振兴,挖掘当地退伍军人创业典型,深度走访退伍军人,以榜样故事激发乡村人才干事热情,传递乡村振兴中的“硬核”力量。


据了解,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已与景县达成“季度回访、年度深化”合作意向,未来双方将围绕此次实践成果,分阶段派驻专业团队,协助景县优化鱼菜共生技术推广模式、完善文旅IP运营体系,助力景县走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和示范效应的乡村振兴之路。


通讯员:高雷、郑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