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吹角连营
——缅怀我的父亲张森林
张力军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历史的丰碑前,我仿佛听见了那穿越时空的号角声,看见了父亲张森林同志在烽火岁月中挺立的身影。他是千千万万个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者之一,是冀中平原上不屈的战士,更是我心中永远的精神灯塔。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翻开他的回忆录《梦回吹角连营》,那些文字就如一扇扇窗户,让我走进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今天,我想用文字回忆父亲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精神,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烽火青春:从安平走出的革命火种
1920年,父亲出生在安平县一个普通的农家。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动荡之中。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步步紧逼,国内的封建势力依然顽固、军阀间混战不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父亲的童年是在战火和贫困中度过的。
当时的安平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艰难。父亲的家乡中左村,更是穷得叮当响。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却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父亲常常回忆起那些年的情景:“那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太苦了,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地主的剥削和欺压。看到乡亲们苦难的日子,我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难受。”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的火种在父亲心中悄悄点燃。青年时期,他深受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感召。1935年,年仅15岁的他便投身革命工作,成为家乡中左村最早的革命火种之一。父亲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我虽然年纪小,但心里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父亲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左村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担任首任党支部书记。当时,他虽只有17岁,但已经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在回忆录中,父亲写道:“那个年代的青年,心中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苟活于敌人的铁蹄下,要么挺身为民族而战。我们选择了后者。”这句话,道出了父亲一生的信念和追求。
父亲组织农民自卫队,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奠定了群众基础。他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白天要躲避敌人的搜查,只能在夜晚活动。我们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乡亲们起来斗争。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心里有信念、有希望。”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父亲和乡亲们一起,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家乡的土地。他们组织起来,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
父亲回忆说:“那时候,我们没有枪,就用大刀、长矛;没有子弹,就用土炮、石块。但我们不怕,因为我们是为了家乡、为了国家而战。”
父亲的革命行动,很快在家乡引起了轰动。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乡亲加入革命队伍。他们组织起来,建立了农民自卫队、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父亲回忆说:“那时候,乡亲们都非常积极。男人们拿起武器,保卫家乡;女人们组织起来,为战士们缝衣做饭;孩子们则在村口放哨,传递情报。我们如一家人,团结一心,共同对抗敌人。”
在父亲的努力下,中左村成为冀中平原上抗日斗争的模范村。他们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冀中平原,激励着更多的乡亲加入抗日斗争。父亲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虽然力量弱小,但我们的精神是强大的。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战胜敌人。”
冀中抗战:敌后斗争的智慧与坚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在冀中地区负责组织地方武装与日军周旋。冀中平原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也是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在这里,父亲和战友们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
1942年,日军对华北发动“五一大扫荡”,冀中根据地陷入空前困境。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白天隐蔽于乡间,夜晚突袭日军据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敌人到处烧杀抢掠,我们的根据地被破坏得一片狼藉。乡亲们的房屋被烧毁,庄稼被践踏,许多人流离失所。但我们没有退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背后就是家乡,就是亲人。”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父亲和战友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智慧,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当时的冀中广大人民群众利用平原的地形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地道战、地雷战等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父亲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就像野草一样,扎根在群众中,同敌人进行殊死顽强的斗争。”
父亲的斗争不仅依靠军事手段,更侧重于群众动员。他深知,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赢得抗战胜利。
父亲回忆说:“我们组织文艺宣传队,用快板、民歌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我们还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轻农民的负担,让他们看到希望。乡亲们看到我们的努力,都纷纷加入抗日斗争中来。”
在军事上,父亲提出“以分散对集中,以灵活对僵化”的战术,组织小股部队袭扰日军后勤、破坏交通线,使敌人疲于奔命。他回忆说:“我们虽然力量弱小,但我们的战术灵活。我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群众的支持,与敌人展开周旋。敌人来了,我们就消失在群众中;敌人走了,我们再出来打击他们。”
经济战线:无声战场上的硝烟
在敌后抗战中,父亲还肩负着经济斗争的重任。他主持成立“安平县贸易总行”,通过物资调配、货币管控等手段,切断日军的“经济命脉”。他在《党对敌经济斗争说》中总结:“敌人用枪炮占领土地,我们用经济战夺回民心。”这一策略有效削弱了日伪政权的统治基础,为根据地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1943年,父亲调任冀中银行四办党委书记,负责边区货币改革。他提出“货币即政权”的理念,通过发行边区券稳定市场,粉碎了日伪金融渗透的阴谋。这段经历为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接管天津金融系统埋下了伏笔。
父亲不仅是地方抗日武装的指挥者,更是群众心灵的抚慰者。他组织文艺宣传队,用快板、民歌等形式鼓舞士气。他说:“枪杆子能打退敌人,文化却能唤醒民族的魂。”这种将文化与斗争结合的理念,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在《对文化工作的回忆》中写道:“抗战不仅是武力的对抗,更是文化的觉醒。”他组织识字班、创办《冀中烽火》小报,用通俗语言向农民传播抗日思想。一篇《老汉骂鬼子》的快板书,曾让数百名青年毅然参军。
这种文化觉醒的实践,深刻影响了父亲后来的教育理念。他在回忆录中提到:“战场教会我,真正的力量源于人心。而教育,正是塑造人心的根基。”
建设新中国:从战场到教育阵地的转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投身经济与文化建设。1949年,他随军接管天津金融系统,任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副行长。面对遗留金融乱局,他贯彻中央的货币改革政策,稳定市场,为新中国经济的起步注入信心。
父亲回忆说:“那时候,天津的金融市场一片混乱,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我们接管后,立即着手按照中央的部署进行货币改革,稳定市场。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让百姓的生活逐渐好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天津市文化局工作,后历任天津工艺美术学院、天津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他提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办学理念,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融合。
父亲回忆说:“那时候,我们刚刚解放,文化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我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新中国培养一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在天津音乐学院,他首创“民族音乐创新实验班”,培养出一批兼具技艺与家国情怀的音乐人才。他常说:“音乐是民族的灵魂,我们要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他的努力下,天津音乐学院成为全国知名的音乐教育基地,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音乐家。
父亲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培养人才上,更体现在他的教育理念上。他始终认为,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他提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办学理念,强调艺术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为社会服务。
他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去采风,让他们了解人民的生活,感受人民的情感。我们还举办了许多公益演出,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父亲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他常说:“艺术家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在他和众多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天津成为全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基地,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离休后,父亲依然心系教育事业。他担任天津市政府咨询委员,为文化建设献策;主持编纂《津门胜迹》,记录城市历史文脉;策划《周恩来与天津》等纪录片,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他常说:“教育是民族的未来,教师是未来的播种者。”
精神传承:守正创新,志在强国
1985年离休后,父亲说:“离休不是休息,而是新的开始。只要我还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我就要一直做下去。”母亲李英杰离休后,也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在父亲的努力下,天津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2015年9月,父亲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勋章。父亲拿到奖章后非常激动,特意要求我们带他到中国照相馆照了一张戴着奖章的照片,还嘱咐我们“两个不能忘记”:不能忘记为了今天的和平生活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一定要让中国强起来!
2018年,父亲溘然长逝,享年98岁。党和政府高度评价他“一生忠于革命,两袖清风为民”。家乡安平县委、县政府将他命名为“故乡之子”,并在汉王公园立碑纪念。革命先驱李大钊之孙女为其题写生平。“守正创新,志在强国”这八个字,是父亲一生的写照。
父亲的精神和事迹,成为我们家族的宝贵财富。每年清明,我们全家都会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父亲扫墓。站在墓前,看着墓碑上他戴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遗照,我总想起他在回忆录中的话:“若时光倒流,我仍会选择这条路——为自由而生,为信仰而死。”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时,我们缅怀的不仅是父亲的功绩,更是那一代人的信仰。他们的血性与智慧,已化作民族基因,激励我们直面挑战。
父亲曾说:“教育强,则国强。教育是民族的未来,教师是未来的播种者。”2019年,我与弟弟张屹东秉承他的遗愿,成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张森林教育基金”,目的就是奖励家乡优秀教师,资助贫困学子。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父亲的精神,让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
永恒的号角:从历史走向未来
父亲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诠释。他的选择,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缩影。他用生命和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
他的精神,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的事迹,就像一部史诗,激励我们不断奋斗。
今天,硝烟已散,但父亲的奋斗精神仍如号角般激荡人心。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我们要继承父亲的遗志,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我们要以父亲为榜样,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为国家的发展、为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梦为马,不负山河。我们要传承父辈的红色基因,弘扬他们的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系第一视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APEC发展理事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