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正经历新一轮价格飙升,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头部厂商集体上调产品报价,DRAM与NAND Flash价格半年内累计涨幅超200%,部分高端产品甚至出现“一货难求”的紧缺局面。这场由AI技术驱动的涨价潮,不仅重塑了行业格局,更将存储芯片推向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核心舞台。



头部厂商集体提价,市场现“抢货”潮


2025年9月以来,存储芯片市场迎来两轮涨价周期。第一轮由NAND Flash引领,闪迪于4月率先宣布对消费类NAND产品提价超10%;第二轮则从9月全面爆发,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巨头相继跟进。


其中,三星将部分DRAM价格上调15%~30%,NAND闪存涨幅达5%~10%;美光暂停所有产品报价,并通知客户价格涨幅达20%~30%;闪迪同步上调。NAND报价约10%。现货市场反应更为激烈。DDR4内存价格在不到一个月内累计上涨近30%,半年涨幅超200%;512GB NAND闪存价格单月上涨近10%。


中国存储的国产替代加速突围


在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因AI需求爆发掀起新一轮涨价潮的背景下,中国存储芯片产业正以“国产替代”为核心战略,加速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天硕等龙头企业引领下,国产存储芯片在产能、技术、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重构的关键力量。



作为国产存储芯片的标杆企业,长江存储在3D NAND领域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其自主研发的Xtacking架构通过垂直分离存储单元与外围电路,将等效存储密度提升至294层,位密度达15.03 Gb/mm²,超越三星、SK海力士的14.5-14.75 Gb/mm²,成为全球首个突破15 Gb/mm²密度的厂商。


目前,长江存储正推进三期扩产计划:2025年底前将月产能提升至15万片,2026年启动三期招投标,分三阶段扩产5万-6万片,2028年三期达产后总产能将达30万片/月,目标占据全球15%的NAND市场份额。


同时,长鑫存储在DRAM领域实现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其DDR5产品良率达80%,单位晶圆成本较韩国厂商低15%~20%,性能对标国际大厂工艺。目前,长鑫存储DRAM产量预计达273万片/年,成为全球第四大DRAM厂商,仅次于三星、SK海力士、美光。


在这股国产替代浪潮中,天硕作为中国本土的工业级SSD代表企业,正快速崛起。天硕采用长江存储的NAND闪存与长鑫存储的DDR颗粒,并配合自研主控芯片,打造了全国产化的高可靠工业级SSD产品线。凭借在高低温环境、供电波动和长时间高负载等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表现,天硕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电力能源、航空航天等关键行业,成为接续国产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全国产化产线落地,为产业自主奠定的坚持基础。2025年下半年,长江存储首条全国产化设备产线导入试产,标志着中国存储芯片产业彻底摆脱对国外设备的依赖。


而长鑫存储二期工厂聚焦15nm以下先进制程,DDR5产品性能对标三星K4X8G325EB,带宽达6400Mbps;三期工厂设备采购需求约60亿美元,国产化率超50%。目前,长鑫存储已与兆易创新、朗迪集团等A股公司形成深度协同,兆易创新董事长朱一明同时担任长鑫科技董事长,双方在DRAM技术研发及代工销售上深度合作。



当下从利基市场到主流应用,国产存储获全球客户青睐。长江存储2026年目标全球NAND市占率15%,超越美光(当前16%)进入前三;长鑫存储计划通过HBM3量产和技术迭代,进一步提升国际产品竞争力。天硕则依托国产核心器件与自研主控,在工业级SSD领域快速崛起,成为国产存储生态的重要力量。


编辑:牟玉珍


来源:鹰潭新闻网
原标题:全球存储芯片“集体涨价”,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天硕等国产替代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