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阜城千顷洼森林公园,绿树苍翠、如黛如染。
公园内,绿树掩映下的本斋纪念园庄严肃穆。80多年前,抗日英雄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支队浴血奋战、胜利突围,在这里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战歌。今日,硝烟散尽、炮声远去,而英烈给这片土地留下的红色印记历久弥新。
1942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五一大扫荡”,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为掩护冀中军区机关转移,毅然发动攻打泊头和交河的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成功转移了敌人主力部队的视线,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但自身却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6月2日,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在高庄、纪庄全力反击日寇“围剿”,最终部队胜利突围,但回民支队88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年龄最大的30多岁,最小的年仅13岁。
突出重围后,马本斋做出惊人之举,他连夜重返千顷洼,用回族礼节埋葬了牺牲的战友。刚强的马本斋流下了悲痛的泪水:“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遭受多大挫折,我们都不能伤感、消沉,一定要与党同心同德,勇往直前,党要我们向南,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要奔去,就是死了,头也要向南,这才是回民支队的性格。”
一席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处处彰显着马本斋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无所畏惧和永不言败。时至今日,这段话依旧铭刻在纪庄村头的墙壁上,感动着无数人。
“在如今的千顷洼森林公园深处,88名烈士长眠在这里。”纪念园办公室主任时俊龙介绍,现在,这里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著名“打卡地”,每年都会有大批干部群众前来瞻仰、接受精神洗礼。
2015年,为进一步缅怀先烈、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阜城县对88座烈士墓所在的古城镇纪庄回民支队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原来的县烈士陵园、建桥乡徐庄(铁匠)烈士陵园、霞口镇马庄烈士陵园和古城镇纪庄回民支队烈士陵园四园合一为本斋纪念园,全县535座散葬烈士墓和4处烈士纪念设施也集中迁移过来。
扩建后,本斋纪念园的馆藏史料更加丰富,采用图片、实物、沙盘、文字及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再现了马本斋忧国忧民、英勇奋斗的一生和马母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英勇善战的回民支队风采。本斋纪念园也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烈士纪念设施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市、县三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
纪念碑前默哀致敬,而后观摩阜城革命历史纪念馆、高纪庄突围战纪念馆、回民支队烈士墓、回民支队突围旧址,祭奠88位回民支队烈士,聆听守墓人王志杰讲解高纪庄突围战历史故事……
“父亲和我已经接力守护烈士墓83年,每年为瞻仰烈士墓的游客义务讲解英雄的故事,让英雄的事迹一代代传下去。”作为突围战的亲历者王梦北的儿子,纪念园讲解员、义务守墓人王志杰继承父亲遗愿,多年来默默守护着88座烈士墓,如今王志杰的儿子王春明一有空闲也来协助父亲守护烈士忠骨,红色的种子在倾听与传承中,正悄然长成新的力量。
昔日浴血之地,今日已成为赓续红色基因的热土。时下的纪庄村已发展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小镇。
走进纪庄村,村口一座极具震撼的雕塑:两只有力的手,笔直地举着钢枪和扁担,把参观者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高纪庄突围战中。徜徉村内,“三馆十八景”分布其间,回民支队作战指挥部旧址、军民鱼水情展馆、“六·二”突围广场、突围第一枪遗址、血泪井等遗址景点星罗棋布,英雄母亲、英雄村长、英雄村民的故事广为流传,一个个体验项目,让游客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村外那片曾被黄沙覆盖的千顷洼,如今已是碧波荡漾的阜城湖。通过水系连通工程与植被修复,这片水域构建起“芦苇荡—湿地—滨水林带”生态体系,让现在的纪庄村生态美景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
“我是专程带着孩子来玩的,这里的红色历史令人震撼,而且生态环境也好,不虚此行。”天津游客李秀美的体验,折射出纪庄村“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发展路径。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以前我们村靠种地吃饭,现在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吃上了旅游饭。”纪庄村党支部书记纪海清表示,他们将继续用好红色资源,带领更多村民发家致富。
从英雄热血浸染的抗战故地到活力迸发的文旅新村,纪庄村充分运用红色资源优势,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促进了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