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深州市的乡间小路上已泛起微光,李玉兰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埂间,车筐里装着保单和理赔资料,车把上挂着给独居老人带的新鲜蔬菜。这样的清晨,她已走过十七个春秋。从2008年加入新华保险衡水中支至今,这位深州农村市场的“保险使者”用脚步丈量着这片土地的每一寸肌理,以1554万元的理赔服务金额,在乡亲们心中刻下了“有事找玉兰”的良好口碑。



泥土里长出的信任:把保险种进庄稼人心里


“保险?那是城里人的新鲜玩意儿,咱庄稼人有地就行!”2008年初入行业时,李玉兰听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质疑。深州是农业大市,多数村民靠种植蜜桃、小麦为生,风险意识薄弱,对保险的认知停留在“花钱买张纸”的层面。


为了让乡亲们听懂保险,李玉兰把条款翻译成“庄稼话”。讲重疾险时,她会说:“就像给咱的身体上了‘旱灾保险’,平时交点小钱,真要是‘天旱了’(生病),保险公司就来‘浇水’(赔钱),不耽误治病,也不影响家里收成。”走村入户时,她总带着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谁家的桃树该剪枝了,谁家的孩子要上学了,谁家的老人有慢性病——这些和保险无关的“琐事”,成了她打开乡亲们心门的钥匙。


2024年春节前夕,李玉兰在梳理历史保单时,发现L女士2009年投保的分红险已满期却未领取。L女士保单投保时间较早,住址信息不详尽,预留电话号码无人接听,奔着一定要找到的念头,她多次到保单留存地址查访,联系村民,还去了当地的派出所,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客户家,找到了L女士。当22300元满期金到账时,这位56岁的妇女感激的说:“这是给孩子娶媳妇的钱啊!”


1554万元背后:用专业和速度托举生命重量


1554万元,这个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众多家庭的重生希望。李玉兰的办公桌上有一张泛黄的理赔清单,每一笔金额旁都写着备注:“A先生,食道癌,2017.3.12,18万”“C女士,车祸,2012.7.8,15万”“B女士,甲状腺癌,2021.11.5,28万”……


2020年大屯乡的Y大姐被确诊为乳腺癌。隔离在家的她情绪崩溃,认为“治不好了,还得花光家里的钱”。李玉兰得知后,每天隔着院墙和她通电话,用自己学过的医学知识讲解治疗方案,同时线上指导她的家人准备理赔材料。确诊后的第16天,30万元理赔款到账的短信提示音响起时,李大姐在电话那头哭了:“玉兰,你不光给我送来了钱,是给了我活下去的底气啊!”


为了让理赔更快,李玉兰成了“学习狂”。她把保险法、产品条款翻得卷边,手机里存着各医院的科室电话和理赔所需材料清单,甚至自学了基础的医学术语。“农村人看病不容易,少跑一趟路,少等一天钱,就能多一分希望。”她常说。如今,经她手的理赔案件,平均时效比行业标准快1.2天,资料齐全的小额案件甚至能实现“当日受理、当日到账”。有乡亲说:“只要李经理说能赔,咱就放心。她的话,比保单还管用。”


扎根乡野的“向日葵”:把生活过成一束光


“李经理的电动车筐里,永远有三样东西:保单、笔记本、客户档案。”同事们这样形容她。爱生活、心态好,是李玉兰给人的第一印象。每年蜜桃成熟的季节,她会组织客户举办“采摘节”,教城里来的客户辨认蜜桃品种;重阳节时,她带着团队去敬老院包饺子,给老人们理发;农忙时,她和同事们去帮留守老人收庄稼——这些“不务正业”的举动,其实是她的“服务秘诀”。“保险卖的不是产品,是人心。你对乡亲们好,他们自然信你。”


十七年的坚守,李玉兰用实际行动证明:最好的服务,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的真诚。她就像一株向日葵,永远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也把温暖和希望,播撒给了每一个需要守护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