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近2万亿元资产的泰康人寿近日因“撤销分支机构”站上风口浪尖。


相关统计显示,仅前4个月,泰康人寿114家支公司及营销部被撤销,覆盖全国23个省份,线下网络大幅收缩。


与此同时,泰康人寿业绩层面的波动也引发关注。数据显示,其2025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同比锐减超150亿元;净利润虽同比增长38.9%至24.69亿元,但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下滑10.85和13.22个百分点。


更严峻的是,退保金额高企、销售违规频发、监管罚单不断,这家老牌险企正面临多重夹击。


经营困境:从规模收缩到信任危机


线下“大撤退”与业务失血。


泰康人寿的撤销动作并非孤例,但速度与规模远超同行。


截至2025年4月,泰康人寿分支机构撤销批复已达114家,较2024年全年120家的水平显著加速。被裁撤机构多集中于河南、四川、辽宁等传统人口大省,暴露出低效网点的淘汰压力。


与之呼应,2025年一季度,泰康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18%,反映出线下渠道萎缩对业绩的直接冲击。尽管公司声称此举为“提质增效”,但短期内客户服务衔接与区域市场流失风险难以忽视。


值得关注的是,退保问题也成为泰康人寿的“出血点”。


2024年,泰康人寿三款产品(泰康赢家人生、鑫账户至尊版、附加财富赢家)退保金额超110亿元,2025年一季度再增32亿元,退保率持续攀升。


以泰康赢家人生为例,其2023年新增保费仅0.79亿元,退保金额却高达33.47亿元,产品吸引力断崖式下跌。


这背后既有投资连结险、万能险等复杂产品与市场风险偏好错配的问题,更暴露出销售环节的误导痼疾。


合规“红灯”:罚单与投诉双高


监管处罚与消费者投诉亦交织成泰康人寿的“合规泥潭”。


2025年一季度,泰康人寿分支机构因“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资料”等违规行为被罚近60万元,2024年四季度罚金更超270万元。


另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其累计投诉量达1.5万条,集中于虚假宣传、强制搭售、退保难等问题。例如,重庆分公司因五项违规被重罚125万元,暴露代理人管理失控与内控失效156。


战略调整:转型能否破局?


近年来,泰康人寿不断加强数字化与健康生态的“双轮驱动”,加速向线上化与健康服务转型。


具体来看,其一方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升级智能客服“泰小保”,推动理赔自动化率达67%,最快1秒完成赔付810;另一方面,依托“长寿有约+健康有约”方案,整合养老社区与医疗资源,试图以“支付+服务”闭环增强客户黏性。


然而,科技投入尚未完全对冲线下收缩的阵痛,医养实体扩张(如北京万张床位养老社区计划)亦需长期资金沉淀。


成效如何,依旧尚未可知。


同时,在产品战略层面,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近期明确将分红险作为主流产品,并推动银保渠道转型。但分红险能否扛起大旗,亦难预判。


且转型阵痛已经凸显。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泰康人寿银保新单保费同比腰斩,凸显转型压力。


对此,业内分析表示,泰康人寿此举虽能缓解利差损压力,但分红险依赖投资端收益,在低利率环境下能否持续吸引客户存疑。同时,重疾险件均赔付仅8万元,保障功能薄弱,与健康险需求升级趋势形成矛盾。


能够看到,泰康人寿的挑战已非常明显。


短期来看,主要在于现金流与声誉的双重压力。


退保潮持续将加剧流动性风险,叠加偿付能力指标下滑,或迫使泰康进一步依赖发债补血。而合规问题导致的信任危机,可能引发更大规模退保与增员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来看,则在于战略定力与生态协同的平衡。


泰康的医养生态布局具备前瞻性,但需解决两大矛盾:一是重资产投入与短期盈利目标的冲突;二是科技赋能与传统代理人模式(近30万营销员)的融合难题。若无法在组织绩优化与合规管理上取得突破,转型可能沦为“空中楼阁”。


泰康人寿的激进“瘦身”,事实上也折射出寿险业转型的集体焦虑。


在行业从“规模至上”转向“价值深耕”的背景下,险企能否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重塑产品、渠道与合规体系,将决定这场自救是“刮骨疗毒”还是“断臂求生”。


在监管高压与消费者觉醒的倒逼下,留给泰康人寿的时间或许也不多了。


作者: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