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研究员在油菜田里做杂交育种试验。  刘元  摄


当春风在燕赵大地写下第一笔金黄,万亩油菜花便沿着田埂漫过坡地,爬上盐碱滩。它们在晨光里颔首,在细雨中舒展,在农机的轰鸣中奏响丰收的前奏。而在这片金色海洋的深处,总有一个身影比花期更早抵达田野,比根系更贴近土地——他是播撒希望的油菜育种专家,是破解寒旱密码的科研者,是让“南方油菜花风景”扎根北方的逐梦人,他就是为油菜产业描金绘彩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员李爱国。

  

寒旱地里育新苗:

让“空白”绽放金黄

  

河北的冬天,风如刀割,地似铁板。在这样的土地上种油菜,曾被认为是“痴人说梦”。但李爱国偏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作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衡水综合试验站站长、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油料创新团队油菜育种与栽培岗位专家,他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像候鸟般追随季节的脚步:春测墒情、夏防虫害、秋播希望、冬守青苗,把实验室搬到了地头,将论文写进了泥土。

  

2019年,衡油8号、衡油6号的诞生,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沉睡的土地。这两个抗旱抗寒品种,填补了河北省没有油菜品种的空白,实现油菜种植从0到1、从无到有的跨越,更让北方寒旱区的农户第一次相信:旱地也能种出“金疙瘩”。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近三年来,河北冬油菜种植面积以每年增长40%的速度提升,2024年秋种面积突破百万亩,金色的浪潮不仅漫过冀中平原,更向山东、山西等地奔腾而去,为北方寒旱农业画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千般匠心织锦缎:

为“荒滩”量体裁衣

  

河北的地貌像一幅复杂的拼图:太行山区层峦叠嶂,环渤海盐碱地白茫茫一片,河滩地、果园(可间作油菜区)星罗棋布。李爱国带着团队踏遍全省,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

  

李爱国带领团队首次提出的八大种植潜力区划分,如同为土地定制的“金色地图”:太行山浅山区的千亩示范田,春天是花海、秋天是油仓;环渤海的万亩盐碱地,油菜花用根系编织出抗盐的网络;河滩地与闲散地的“见缝插针”,让每一寸荒地都焕发新生……

  

科技赋能绘新篇:

让“汗水”化作甘霖

  

在李爱国的办公桌上,永远摆着两本账:一本是科研数据账,一本是农户收益账。他深知,让农民愿意种、种得好,才是科技的终极价值。为此,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双密技术”,像一种魔法改变了油菜种植方式:选用他的团队培育的耐密品种,以每亩3.5至4.5万株的高密度种植,让地面覆盖率超过85%,冬春季地面不再有扬尘,雨雪在根系间悄悄汇聚。

  

更让人惊叹的是机械化播种技术:播种机驶过,种子与肥料同频入土,一播全苗、一播定苗,曾经弯腰驼背的播种场景,变成了农机手驾驶舱里的轻松操控。当收割机在金色浪潮中划出银色弧线,农户们看着账本笑了:成本降了,效益升了,曾经“看天吃饭”的油菜田,如今成了“靠科技增收”的聚宝盆。

  

花海深处见初心:

让“产业”托起振兴

  

在阜城县的田野上,李爱国描绘出更宏大的图景:春天的油菜花与秋天的高粱“接力”,形成“油粮双收”的生态循环;安平县杨屯村,油菜花从单纯的油料作物变身为“旅游明星”,花期时游客如织,花谢后榨油成金,一条“观赏—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形成。他说:“油菜不仅是地里的庄稼,更是乡村振兴的画笔。”

  

九年的安平油菜花节,见证着科技与人文的交融:菜籽油加工流水线上,金黄的油脂折射出产业的光芒;田间的科普展板前,孩子们蹲下身观察油菜的根系。当城市游客为花海惊叹时,农户们的腰包鼓了,乡村的面貌美了,曾经寂静的村庄,在油菜花的簇拥下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暮色中的试验田,李爱国蹲下身轻抚油绿的叶片,仿佛在与老友私语。这片土地上,有他数不清的清晨与黄昏,有他磨破的鞋底与晒黑的脸庞,更有他与团队用青春写下的誓言:让每一粒种子都承载希望,让每一朵花开都照亮乡村。

  

当最后一缕阳光沉入花海,田埂上的脚印与星空交相辉映。李爱国知道,追梦的路上从无终点:下一个品种的培育已经开始,新的种植区正在规划,更高效的技术等待突破。但他始终相信,只要心怀对土地的热忱,对农民的担当,这一片金黄的事业,终将在燕赵大地上铺展出更壮阔的画卷——那是科技与自然的和鸣,是初心与使命的回响,更是一个农业科研工作者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