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衡水市武邑县龙店镇的农田里,一排排固定式节水喷灌设备正匀速旋转,水雾均匀洒向绿油油的麦田。“过去大水漫灌,费水又费人,现在10亩地只需一人操作,每小时能浇灌15亩左右,节水三成!”武邑县帅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强手持遥控器,展示智能喷灌的高效。
作为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先行区”,武邑县近年来以科技赋能节水农业,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粮食安全双赢的绿色发展路径。在田间地头,智能灌溉系统、旱作雨养技术、节水作物推广等举措遍地开花,昔日“用水大户”正悄然变身“节水标兵”。
在武邑益谷甄选农业种植场,种植大户王文斌轻点手机屏幕,千亩农田的灌溉水泵随即启动。“这套系统能远程控制2000米内的设备,电压、电流实时监控,人在外地也能管浇水!”他感慨,智能灌溉不仅省下人工成本,每年还大大节约了地下水。
为激发农户节水积极性,武邑县推出“先建后补”政策:对连片百亩以上农田铺设节水设施的种植户,每亩补贴200元。目前,龙店镇全镇已安装节水喷灌3000余亩,种植大户得到真正实惠。
如何破解“粮水矛盾”?武邑县打出“三减少、两提高”组合拳——减少高耗水小麦种植、减少地下水开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单产和用水效率。全县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改种雨热同季的玉米、高粱、花生等节水作物,通过良种选育、滴灌喷灌等技术,实现“减面积不减产”。据了解,目前全县已推广季节性休耕7万亩、旱作雨养6万亩,节水作物种植面积超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3.6亿公斤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69.7万亩,高效节水设施覆盖18.45万亩。农田里,谷子金黄、花生葱郁,节水农业正为土地注入绿色动能。
“稳粮是底线,节水是出路。”武邑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节水技术推广,优化种植结构,推动农业用水从“粗放低效”转向“精准集约”,为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贡献更多“武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