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春风化雨”,以自治“共治共享”,以法治“定分止争”。近年来,故城县青罕镇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以传承弘扬孝德文化为抓手,让新时代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有厚度。2023年,青罕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为我市唯一入选乡镇。
以德治“春风化雨”淳民风
71岁的青罕镇大刘孝子村村民王凤兰去年“风光”了一把,她因婆媳关系和睦,邻里关系融洽被村里评为2024年度孝德标兵好婆婆。不仅村里通报表扬,还为她送去了奖状、慰问品。
不光大刘孝子村,如今,在青罕镇“好婆婆、好媳妇”、“孝德家庭”等各种评选已成为常态。
青罕镇孝子村是元朝大孝子侯秀的家乡,素有“孝子故里”美誉。近年来,该镇把弘扬孝德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以5个“孝子村”为核心区,全力打造“德治理”品牌,通过榜样模范引领和文明实践培育,褒奖平常善举,放大微小感动,让“日行一善、小善大德”成为新风尚。
以规促德。围绕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移风易俗等方面制定村规民约,推行“道德积分制”管理模式,“无形之德”转化为“有形之得”,村民更有获得感,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
以评弘德。持续开展“孝德家庭”“好婆婆 好儿媳”等评选活动,宣传典型事迹,形成人人崇尚孝德,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和谐新风尚,截至目前,全镇已评选出模范榜样137余人。
以文养德。通过孝德讲堂、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孝德文化宣讲、研学、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乡风民风向善向好。
“我们通过搜集孝德史料、孝德遗迹、民间故事等,重新梳理了青罕孝德文化历史。组织群众通过演孝戏、唱孝歌、吟孝诗、说孝亲故事等方式,让‘孝德文化’融入日常生活。”青罕镇镇长马晓彤表示。
以自治“共治共享”建家园
“友邻互助和睦处,家庭美德不能忘。自力更生创家业,勤俭节约代代强。”青罕镇南官庄村新的村规民约,把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等内容都写了进去。“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革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进一步提高了全村的自治水平。”该村党支部书记董义华说。
近年来,青罕镇24个行政村都制订了村规民约,出台婚丧嫁娶指导标准,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自治局面。
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优势,该镇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等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村党支部引领成立村民理事会、参事会,每月设定固定议事日,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一律提交村民代表大会等集体讨论,通过“村民议村事,村事民做主”的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全面落实“胡同长”管理机制,由全镇538名胡同长带领群众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2024年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全域巷道硬化,实施“厕污并治”1080户,建成“小三园”79处。
以法治“定分止争”促和谐
陈庄村老教师王敬臣退休后主动担任起村里的法律顾问,为村民提供“零距离”法律服务。像王敬臣这样的法律顾问,青罕镇每个村都有1至2名,“法律顾问”已成为青罕镇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亮点。
为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青罕镇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镇24个村共选派24名兼职律师,定期进村入户宣讲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去年以来,各村法律顾问累计进村开展70余次普法宣传,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25件次,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选择村里有威望、处事公正的村民组成矛盾调解委员会,是该镇构建“内消矛盾”的第二道防线。他们打造了“五老”特色调解品牌,针对村里“法律管不到、村民很反感”的事情,充分利用“五老”调解队伍,通过“拉家常”“搭把手”的形式进行评理、劝说,帮助解决矛盾纠纷。
“德治奠定道德基础,法治保障合法权益,自治促进治理有序,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最终统一于‘人’这个核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青罕镇党委书记李钧恒说。
通讯员 孙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