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若是“枢纽”出了问题,身体将苦不堪言。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专门研究人体“枢纽”——关节,用先进的技术和精湛技艺让“枢纽”重新动起来,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湘江院区骨科医生李智勇就是其中的一员。



李智勇是故城县郑口镇人,自小便立下治病救人的志向,并一直为之努力。从河北医科大学本硕博毕业后,他于2007年就职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湘江院区骨科,开始了自己的从医梦想。十几年来,他本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在骨科临床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职,以仁心仁术展现医者的力量与温暖。



医学之路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是一门干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李智勇主要从事骨科疾病的诊治,目前专注于髋膝关节置换,尤其是严重的膝关节畸形、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的关节置换。每年完成骨科手术大约300台,其中髋膝关节置换200余台。目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多年工作中,李智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付出了无数辛苦。他曾连续2个晚上碰到小腿大部离断伤、粉碎性骨折病例,每例病人均通宵手术5个多小时,最后均保肢成功,帮年轻患者保住了小腿。“骨科会面对各类伤者,他们可能满身血污、可能四肢身体变形……但我们没有时间恐惧、感慨,必须冷静处理,通过一次次手术帮他们转危为安,让他们的身体重新恢复功能。”李智勇说,“骨科医生要有铁匠的力气、木匠的技术、泥瓦匠的手艺,但一个真正的好的骨科医生不止于匠人,更像一个艺术家,不但要发挥稳定,还要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


好医生不仅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必须有责任,有担当,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勇于承担手术风险,尽心竭力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李智勇的一贯坚持。




几年前,一位老人因锁骨骨折在一所省外医院接受手术,植入固定钢板数年后,植入钢板的部位每当穿衣服或者活动时都会引发疼痛,让老人苦不堪言。因最初做手术的医院路途遥远,加之老人年老体弱,老人把解除痛苦的希望放在省内医院上。可令他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手术,在他辗转省内多家医院后却求治无果,各家医院的理由一致:锁骨钢板不需要取出,且钢板为其他医院植入,不了解品牌型号,无法确定取出工具。百般无奈之下,老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湘江院区,碰到了李智勇医生。李智勇在对老人进行身体检查后,认为锁骨钢板取出术不复杂且创面小,手术是可行的。最大难题是无法确定钢板取出工具,术中可能出现由于工具不匹配,无法取出钢板的状况。但思忖再三,他还是收下了老人。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李智勇术前联系了石家庄市内多家医院,准备了多个品牌的锁骨钢板取出工具,并分别制定了针对性手术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提前准备的多套取出工具果然有适合老人所装钢板的型号,手术非常顺利,全程仅用了15分钟,就将困扰老人多年的不适一扫而光。为了表达对李智勇医生的感激之情,老人把一幅亲手写的“医德高尚勿以善小而不为 慈心良术善行致远集大成”的书法作品送到了李智勇的手中。


74岁的赵凤鸣老人,摔伤后腰部疼痛、活动受限。当地医院进行磁共振检查为“L1椎体骨髓水肿”。由于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内多发梗死灶、双肺多发条索及微结节、肝内散在小囊肿、右半结肠多发小憩室、左侧腹股沟疝等多项内科疾病,建议老人保守治疗。其家人不忍老人持续痛苦,找到李智勇医生。入院检查后,老人被确诊为“腰1椎体压缩骨折”,若想老人快速恢复,只有微创手术一种办法。虽然手术很小,但老人内科疾病比较多,围手术期风险非常大,无论出现哪种并发症,后果都非常严重。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李智勇决定承担风险,冒险一搏。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老人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安全回到病房。回房后腰部疼痛明显缓解,手术当天下午老人能坐在床上吃饭了,术后第2日便可以下床行走。


谈到医生的初心,李智勇不假思索地说:“医者的梦是健康,是无痛苦,是挽救更多的生命。医者的初心是解除病痛,是助健康之完美,是维护医术的圣洁及荣誉。”多年来,他发自内心地热爱医生这份职业,用积极的行动在骨科临床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以专注精神构筑健康防线,以严谨态度和优质服务温暖病患,用仁心仁术践行医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