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的引力沉淀“文旅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赵栋

    只有时间和文化,是衡量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回溯时间、品味文化,能够穿越空间,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穷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民族自豪感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点。文化归于基点是历史,它的力量是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直接影响到现代的引力。——题记


    2100多年前,古广川郡(今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一学子,告别自己下帷授业的小村落(今衡水市故城县董学村),头戴一方儒巾,脚蹬芒鞋,告别故乡,渡过清凉江,在漳水买舟西上长安。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在征求治国方略的感召下,他呈《举贤良对策》,深得汉武帝赏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此人便是后来的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董仲舒。正所谓:董子一入长安城,“天人三策”定纷争。独尊儒术罢百家,千古春秋大一统。

  大约664年前,那是在元末明初。京杭运河,南北衢通,水陆要冲,商贾云集。有一郑氏,于京杭运河上设摆渡口。便开启了“始有‘郑家渡口’,后有郑口镇”的历史。

  297年前,那是清雍正5年(公元1727年)。县令蔡维义倡设“甘陵书院”。书院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灰瓦青砖,飞檐耸脊。后又在甘陵书院增建大门、二门、大殿、二殿、廊房、配房,南北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朗朗书声,绕梁三日。莘莘学子,囊萤映雪。

  ……

  这些都是故城县的历史和文化标签:董子文化、京杭运河、甘陵书院……林林总总,应该用这十六个字来形容故城县——“齐风鲁韵、燕魂赵魄、醇儒广兴、一水成脉”。原因很简单:故城县是一个“冲击平原”——在地理之上,脚踩黄河冲积平原,身处燕赵齐鲁之间,享受着来自多方的文化冲击、文化融合。“农耕文化、儒家学派、忠义之道”等等,虽各“泾渭分明”,但在这里却互通有无、融合共存。历史和文化的融合,正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过程的集中体现——这恰恰就是基础。

  文脉的滋养成就了尚学、尚善、尚德的乡风村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救死扶伤”“为国为民”,让这一切也就成为自然。着如此多的笔墨,只是想表达——故城县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无可比拟的人文沉淀。

  来,再让我们跨越时间的桎梏,来到今天。

  ——房庄镇董学村的董学园内热闹非凡。汉服、花灯,吸引了故城及周边县市区的游客纷纷前来参观游玩。汉服国学课、儒文化朗诵、雕版印刷等活动环节,让游客体验了一场汉代儒学之旅。汉风古韵、清颜白衫,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汉朝时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京杭大运河水满了!大运河流经故城县75公里,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是故城县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在大运河旅游片区,围绕运河第一湾重点打造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游客集散中心等重点文旅项目。“卫水飞帆”“南埠商舻”“斜阳古渡”三景,再现运河。郑口,曾经作为运河码头和商业重镇,帆席纵横、舳舻千里的盛景也便如此吧。

  ——重修的大运河历史文化古街,是一条明清建筑风格的商业古街,从南至北联接起一泓碧水和岸边的市井人家。还原的,就是兴盛于明清的二道街。如今,二道街当年繁华再现,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巷,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年代。沿街的古建筑、传统商铺,无不透露出浓厚的历史底蕴。

  ……

  故城县文旅发展,首先来说做到了历史的“形神兼备”,“形”的变化不能忽视“神”的本质!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敬畏放在首位,是基本原点。还是那些元素,还是那些地点,留住乡情乡愁。历史应该是活态的,应该是当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董学园的开发运营,就是可圈可点的亮点。

  “形”在哪里?三五好友,在春晖广场序志门前立下志向后,穿过奕秋广场,跨过纯美门,在下帷学堂感受当年董仲舒下帷讲诵的情景再现。登上繁露学宫换上古装汉服,开始了今天的国学课。晨起,研习董仲舒这里求学治学的生平,享国风手作、汉服摄影。正午,尝得自然美味,品得甘陵美酒。傍晚,三五好友村内探趣、茶饮休闲。古风古韵,古色古香,这解决了“形”的问题。

  “神”在哪里?复兴“文脉之光”、复兴“下帷之形”、复兴“尚学之德”。紧扣董子故里文化旅游区“学”的板块,将董学村打造成为儒学教化研学园地,形成产业帮扶、村民福祉、组织培训等于一体的文旅振兴乡村新模式。这解决了“神”的问题。

  文化彰显要接地气,又不失自身本底魅力;文化传递需要考虑游客需求,但更需要正视其意义与价值。文旅融合不是一时快味的体验,而是触动灵魂的共鸣;不需要一味地炫技斗法,而需要充满情怀的作品。

  别让厚重的灰尘掩埋了文化的价值,也别让炫目的技术遮盖了文化的光芒。

  很庆幸,故城县的文旅产品,是脱离于各类小镇的地产建设之上的。“不卖房子”“不卖概念”“不卖复刻”,才成就了董学园、大运河文化带、以岭康养庄园、东大洼农业示范园等等。

  其实,如今的文旅发展已逐渐回归旅游本质,“去地产化”的文旅行为,并不意味着利润的流失。裂变出的门票收益、二次消费收益、相关配套产业收益等新的盈利模式,正在慢慢生长。正是由于盈利模型的改变,在这个市场中诞生很多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细分行业。“自旅游园开园以来,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70余万人次。以家庭为单位的研学下乡活动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为全村提供就业岗位60个,创业岗位近百个,帮助周边群众实现了增收。”董学村党支部书记苏彦杰说。下一步将深入挖掘园内内涵,加强园内园外融合,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让董学村与董学园做到深度融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董子。

  “早就听说过形容董仲舒刻苦学习的成语‘目不窥园’,今天来了董学园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真谛。女儿在这里的研学体验非常好,为这里点赞!”石家庄游客杨国栋感受颇深,“我们又去了二道街,在京杭大运河边游览。”看着那缓缓流淌的京杭大运河,杨国栋直言感受到故城县别样的历史沉淀。

  山西游客冯英认为,在故城县的旅游中,始终沉浸在历史和文化的浓厚氛围之内。“这是行走故城的突出感觉。我会把这里推荐给自己的朋友,让他们都到这里走走看看,感受历史魅力。”他说。

  近年来,故城县从精心策划的文旅项目,到独具匠心的研学路线,再到提供多样化服务与体验,搭建起连接研学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坚固桥梁。通过挖掘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运河”与“董子”文化,打造了11个研学点位,开发了涵盖不同年龄段的17门重点研学课程。今年10月,第二届河北省研学旅游大会在故城县举行。运河古邑研学线路获河北省研学旅游线路赛项一等奖,“故城母亲河”获河北省研学旅游课程二等奖。在2024年第四届世界研学旅游大会上,运河古邑线路研学课程荣获优秀案例三等奖,借此将故城文化搬上了世界的舞台。

  在学界,有这样的一个争论:文旅产业发展到现阶段,到底是产业的需求还是历史的溯源?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是物质富有后的渴望回归?

  其实,文旅产业的发展正是我们本乡本域的“文艺复兴”。

  不要认为,“文艺复兴”是舶来品。

  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文艺复兴”。那时候诸侯争霸,形成极大的政治、科技、思想学说空间,对人才的需求又提供了保障,从而诞生了百家争鸣的各家思想极大繁荣时代。它的威力渗透到冶金、医学、农业、水利等社会学科与生活实践之中——所谓的“文艺复兴”,“复”的是什么?是“温故而知新”“拓展思维”“探究文明”。“兴”的是什么?是精神文化层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和提升。我们现在的文旅融合发展,正符合了这一点。

  这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当下,80后、90后的旅游消费者,在较为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长大,并且享受了更好的教育条件,对旅游中的文化体验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精确梳理人们对旅游的历史体验和文化感染需求,才能更好地做好产品的有效供给。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能够留住游客,将地区历史和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受众心中,是经营层面面临的课题。显然,故城县在这一层面,已经做到。

  不必再在理论上去挖掘什么,实践和时间是能够说明的。文旅融合,是文化自信和本土历史融合的体现。让历史的引力沉淀“文旅融合发展”,必将为故城县留下一抹文化鲜明和历史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