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来说,1996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共有9名退役军人加入了线路工区,虽然他们中大部分都是输电运检方面的门外汉,但是他们都有着中国军人令行禁止、雷厉风行、沉着冷静、永不服输的精神特质。这种精神特质和运检中心原有的踏实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工作作风碰撞在一起,必然会迸发出更加耀眼的火花。

今年57岁的张保河曾在部队服役11年。“从他身上,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军人的优良作风。凡是交给他的任务,无论急难险重,他都是一个字——行!”他工作积极、用心,把350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的路线图全都装到了脑子里,被人们称为“活地图”。曾在山西某野战部队服役3年的梁河雷,来到输电运检中心后,看着师傅们的高超技艺,下定决心“我也要干出一番名堂!”他刻苦钻研带电作业技术,每天外出巡线归来后从不松懈,不是静静读书就是一头钻进钳工房里琢磨生产工艺和工具。这些年来,他光工作笔记就写了厚厚的十几本,许多革新的灵感就诞生在这字里行间。他也从一个输电线路的门外汉,成长为国家电网公司特等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技术能手”王鹏、郭连举,国家电网公司保电先进个人李健,国家电网公司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抢险保供电先进个人吕健,“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宁……他们不改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军人本色,在最艰苦的岗位上练就了“输电铁军”。

时任班长梁河雷与同事进行工作技术交底。(资料图片)


在他们的影响下,“比学赶超、勇争第一”成为整个输电运检中心的主旋律。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带电作业迅猛发展,作业项目更加丰富,作业场景更加复杂。虽然衡水的带电作业水平已经呈现出后发先至的态势,但是从领导到员工,没有一个人停下创新的脚步。因为他们知道:输电运检本来就属于高危工种,带电作业更被比喻成“在刀尖上跳舞”,既要保证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用电,又要保证每名员工的生命安全,这是对自己必然的要求。

在输电运检中心,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宁可因为关注安全挨骂,也不让兄弟们的家人流泪”,每一名职工,都是集体的无价之宝,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是输电运检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执行的铁律。

要想确保安全,员工的带电作业必须要做到又快又稳,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日复一日、近乎严苛的训练之外,通过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成了必然的选择。因为针对工作场景量身定做的工具设备,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工人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作业时间缩短了,疲劳程度也会相应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也随之降低。

在输电运检中心,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已经成为每名职工的工作习惯。他们对问题有着超乎寻常的敏锐感知,对解决问题有着超乎寻常的执著。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他们解决问题的设想多么天马行空,在输电运检中心都不会被嘲笑,任何时候也不会听到“不行”这个词。从师傅到徒弟,大家聚在一起开“诸葛亮会”,靠众人的智慧把看似不着边际的设想变为现实。

2008年,运行人员在一次变电站例行巡检中发现:悬吊引流线的V型绝缘子串与引流线夹脱开,在风力影响下引流线出现摆动,和绝缘子串的联板之间产生放电效应,很容易造成接地跳闸。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联接螺杆的开口销缺失,受到震动后螺母松动脱落,导致线夹联板脱开。经过向同行询问,河北南网各变电站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更换起来难度很大。问题根源找到了,怎么才能解决呢?时任带电班班长梁河雷牵头,带领同事们经过一个多月的攻关,成功研制出了“开口销带电安装工具”。有了这个“法宝”的加持,他们仅用20天就完成了全市21座变电站、63处缺陷的带电处理工作,先进经验在河北南网被广泛推广。

自2011年以来,国网衡水供电公司管辖的9条220千伏线路所使用的8286个节能型防震锤,反复发生跑位、掉落,甚至导致导线断股,对线路安全运行构成了很大威胁。以往,一直通过停电作业、带电作业进行处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15年,第二代输电带头人何义良带领创新骨干组成攻关小组,经过潜心研究,不断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节能型防震锤加固金具”,并于2016年全面应用于线路上,彻底解决了防震锤跑位难题,消除了输电专业重大安全隐患,成为全国首创。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也成为他们不断创新的秘诀。

防振锤更换。(资料图片)


创新离不开学习。曾经,学历低、基础差、底子薄是输电运检中心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当工人,一定要钻研技术。文化程度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上进心!”这成为了一代代输电人的共识和心声,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他们在工作中向师傅学,在下班后向书本学,在竞赛中向对手学……一个又一个一线技术人员脱颖而出。王红军高中毕业进入输电运检中心工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一问是送电的。”王红军笑谈,“外人看来,我们就是没文化、没知识,只会立杆子的傻大笨粗。”他立志要干出点样子来。他酷爱学习,输电专业知识、哲学、写作、演讲、书法等,学习范围非常广泛。传统的绝缘子M型闭锁销逐渐被R型闭锁销替代后,存在种种安全隐患。这触及了他的心灵。他默默地仿制了一截铁塔,挂上绝缘子串,插上R型闭锁销,每到工余时间就拿着工具认真琢磨、反复试验……经过6个月的钻研,他终于研发成功了集安全、简便、快捷、高效于一身的“拔取绝缘子R型销专用钳”。如今,这款专用钳已经成为高压送电线路工必备的基本工具之一。2010年5月15日,在第十届全国科技活动周上,他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详细介绍了该项创新成果。刘延东等领导现场观看后连连称赞:“一线工人不简单”。他主持发明的 “弧垂绳弹射器”和“拔取绝缘子R型销专用钳”两项成果在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导线异物切除剪”“新型带电飞车保险装置”……一项项凝结着智慧和汗水的发明创造,记录着输电运检中心无惧挑战、突破不停、创新不止的坚定步伐。

“勇争第一”是输电运检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追求,在河北南网和国家电网公司举办的输电专业比赛中,输电运检中心代表队不仅是参赛的常客,更是领奖台上的常客。

“勇争第一”靠的是千锤百炼的技术功底。在输电运检中心,各班组之间的竞争已经是常态。一项工作,你用10分钟完成,我就要用9分50秒。压缩出来的每一秒,来自于他们对工序的反复精确计算,来自于平时的勤学苦练。

“勇争第一”靠的是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团体比赛,第一个出场的往往都会在打分上吃亏,有的团队往往会使出“田忌赛马”的策略,让自己的技术能手靠后出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拿到个人优胜。而在输电运检中心,先出场的都是高手,他们往往能够一眼就看明白比赛项目中的“陷阱”,并且能够合理处置。最关键的是,他们在下场后能够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后面的队友,让队友能够更好地发挥,从而确保团体拿到优异的成绩。这坦荡的胸怀,怎不令人动容?

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输电运检中心代表队都会带着他们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专用工具。他们还会随时据实调整工作方法,这是他们的制胜法宝。2003年,华北电力集团举行首届带电作业比赛,衡水输电运检中心参赛队凭借熟练的技能和自研工具的优势,取得“华北电力集团带电作业比赛”团体第一名的优异成绩。2008年10月,国家电网公司首届带电作业技能竞赛在浙江建德举行,国网衡水供电公司由李树平带队,肖学志、梁河雷、何义良、刘卫东、刘明亮、崔少斌组队参赛。在比赛中,虽然有成型的工具和标准的作业方法,但衡水代表队在赛前训练过程中就对工具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对作业方法进行了更合理的调整,每一个细节都争取做到尽善尽美,硬生生把作业时间从10多分钟压缩到了5分钟左右。最终,他们靠着敏捷的身手高质量完成了竞赛项目,拿下了团体、个人“双冠王”!


2013年,河北省电力公司举办带电作业竞赛。由李树平、刘明亮、何义良三位带电作业“顶尖高手”组成的教练组,带领一支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出征。在竞赛环节,他们带去的技术创新成果“自动悬挂专用滑车”“水平排列导线用飞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证了选手能够既安全又迅速地进入电场,成了夺冠的“秘密武器”。特别是在“带电更换220千伏线路耐张单片绝缘子”这个团体项目上,教练组大胆创新,采用转移作业位置的方法,将绝缘子串放到横担侧操作,奠定了胜局。这样不但操作简单、用时大大缩短,还避免了绝缘子串掉落的危险,成了赛场的一大“亮点”。最终,衡水代表队拿下了这项比赛的团体冠军和个人亚军、季军!

2013年带电作业班获奖合影。(资料图片)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输电运检中心的干部职工们,搞发明创新。是为了同事们的安全,是为了团体的荣誉,是为了璀璨的万家灯火!


通讯员:邢东 刘柳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