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深州市兵曹乡马官屯村村委会会议室,一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座谈会正在举行。老党员、烈士后代、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一堂,共同追忆80年前那场伟大的胜利,缅怀先烈,感悟初心。


会议室里,党旗鲜艳,气氛庄重而热烈。发言者或深情回忆烽火岁月,或讲述先辈英勇事迹,话语中饱含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许。老党员们专注倾听,不时点头;烈士后代神情肃穆,眼眶微红。每一次追忆,都引来阵阵共鸣;每一句感悟,都激荡着在场所有人的心弦。


这份深沉的追忆与崇高的敬意,出自马官屯村那段鲜为人知却熠熠生辉的红色历史。




马官屯村,位于深州、安平、辛集、深泽四地交界处。早在1932年,村子就成立了党支部,是全县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村庄之一,群众基础深厚。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冀中地区形势急剧变化。为迅速恢复和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广大民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中共平汉线省委多次向冀中平原派遣干部,恢复和建立各级党组织。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1937年9月,中共平汉线保南特别区委员会(简称中共保南特委,又称中共深北特委)在马官屯村正式成立,下辖深县、安平、饶阳、束鹿(今辛集市)、深泽、安国八个县的党组织,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指挥中枢。 


中共保南特委的成立,标志着冀中保南地区(保定以南)的抗日斗争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的新阶段。尽管特委存在时间仅三个多月,但在此期间,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组建抗日武装,开展统战工作,为创建和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共保南特委的坚强领导下,马官屯村迅速成为全民抗战的坚强堡垒。全村仅千余人,却有87名青年先后参军入伍,投身抗战洪流。青壮年积极支前,妇女们不分昼夜赶制军鞋军衣,全村80余户人家都以不同方式支援抗战,谱写了一曲军民同心、共御外敌的壮丽史诗。


2022年6月28日,中共保南特委纪念馆在马官屯村正式开馆。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座矗立在新时代的精神丰碑。


纪念馆由村内一处具有历史风貌的教室修缮而成,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整体风格庄重朴素,与村庄环境和谐相融。馆内设有“特委成立”“红色记忆”“发展历程”“抗日活动”四个主题展厅,通过环形连贯式展线,系统、全面地还原了保南特委的光辉历程。


座谈会上的众人移步纪念馆。馆内展陈内容翔实丰富,极具历史价值。20余块图文并茂的展板,详细梳理了中共保南特委的成立背景、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主要活动,清晰展现了其在冀中抗战中的核心地位。100余件珍贵实物,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在“抗日活动”展厅,93岁的老党员贾进夫驻足在一盏老式煤油灯前,轻轻抚摸着玻璃展柜。灯光下,他眼角泛起泪光。站在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杨旭春轻声说:“贾爷爷,您讲讲‘五一大扫荡’的事吧,让孩子们都听听。”贾进夫点点头,转向一群前来参观的小学生:“那天鬼子进村,我们把文件藏在地窖,上面盖满红薯……乡亲们被打得遍体鳞伤,也没一个人开口泄密……”孩子们屏息凝听,眼神里写满了敬意。


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已成为深州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新地标。截至目前,已接待各类参观者超2万人次。


走出纪念馆,历史的回响仍在耳畔,而眼前的景象已是一片生机。纪念馆门前的小广场上,老人们坐在板凳上晒太阳,不远处,村里的孩子们在新修建的文化活动中心前嬉戏。村庄道路平坦整洁,两侧绿树成荫。庭院收拾得干净利落,不少院墙绘有抗战主题的红色文化墙画,与成片的梨园、桃园相映成趣。


时值初秋,梨园里,金黄的梨子压弯了枝头;桃园里,蜜桃的甜香随风飘散。村民杨江涛正在采摘新熟的皇冠梨,他种了20亩梨树,去年纯收入8万余元。“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我们更要好好干,把日子过红火!”他笑着说。这朴实的话语,正是对“红色堡垒”最好的当代诠释——从守护革命火种到创造幸福生活,奋斗的接力从未中断。


马官屯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整合土地,大力发展梨、桃等特色果品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有效保障了村民收益。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超50万元。


座谈会结束,阳光洒在村头。那座静静矗立的中共保南特委纪念馆,见证着从烽火岁月到幸福生活的沧桑巨变。马官屯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回应,对英雄的崇高致敬,对未来的坚定承诺。从“红色堡垒”到“梨桃飘香”,这片英雄的土地,正以它特有的方式,讲述着过去,耕耘着现在,憧憬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