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忠骨地,毕生一寸心。因为82年前父亲的一句承诺,他便当起了“守墓人”,与88位冀中回民支队的烈士朝夕相伴。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他几十余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守护烈士英灵,传承英烈精神”的承诺与初心。他就是阜城县“本斋纪念园”的第二代义务守墓人王志杰。


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王志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今天,让我们走进坐落于阜城县城东南千顷洼万亩森林公园深处的“本斋纪念园”,去了解义务守墓人王志杰守护烈士墓背后的故事。

王志杰在整理烈士墓碑前的鲜花。 崔贤飞 摄


接力父亲守墓 王志杰心中播下红色火种

“在我们纪庄,有一条特殊的‘沟’,老百姓都叫它‘情深沟’。它不是以地貌特征得名,它的名字背后承载的是一段马本斋和冀中回民支队英勇悲壮的感人故事。”在为本斋纪念园创作的解说词中,王志杰写道。


1942年,侵华日军对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马本斋率领冀中回民支队在阜城县高庄和纪庄两村打响了著名的“高纪庄突围战”。在这场战斗中,88名回民支队战士壮烈牺牲。“我的父亲王梦北时任纪庄村村长,战斗结束后,父亲和乡亲们含泪将烈士遗体一一掩埋。三天后,马本斋为烈士举行集体葬礼,建起烈士陵园。父亲当面向马本斋郑重承诺:‘将誓死看护陵园。’”从记事起,王志杰便看着父亲为了这一句承诺,将一生奉献在为烈士守墓这件事上。


青山埋忠骨,一诺守英灵。王志杰自幼便跟在父亲身后,看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烈士陵园清理砂石杂草、擦拭墓碑、清扫墓园,爱英雄、敬英雄的种子早已在王志杰幼小的心灵中悄然生根。

王志杰在回民支队烈士陵园打扫卫生。 崔贤飞 摄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1979年,王梦北患上脑中风,行动不便。王志杰毅然辞掉在阜城县城的工作,回到家一边照顾父亲,一边代替父亲为烈士守墓。“我在陵园里除草,父亲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王志杰说,此后的10多年里,父子俩每天就用一辆旧三轮车往返墓园和家中,风雨无阻。


1993年的一天,似乎有什么预兆,父亲突然很焦急地让王志杰驮他去墓地。“到了墓地,父亲失声痛哭。他对着88座烈士墓指着我交代着,‘这是我儿子,以后就由他接替我守护你们了!’”王志杰哽咽地说。从墓地回来的第四十天,王梦北就去世了。从那时起,王志杰正式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墓人的“接力棒”。2015年,阜城县本斋纪念园建成开园,王志杰被正式聘为保安员,成了第二代“守墓人”。

殚精竭虑 让烈士英灵回归桑梓

又是三十几个春秋,随着岁月的流逝,王志杰也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变成了年逾古稀的老人,岁月改变的是他的容貌,改变不了的是他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每天清晨,王志杰都会来到陵园走上一遭、看上一看。

“这些烈士就跟自家亲人一样,每天不来看看他们,总感觉心里不踏实。”王志杰念叨着,这些烈士们不该被历史遗忘,应该为他们找到家人,让他们魂归故里,这又成为王志杰的一桩心事。自2012年开始,王志杰开始为烈士寻亲。

王志杰在查看回民支队的历史资料。崔贤飞 摄


“寻亲之旅”谈何容易?为了核实烈士们的姓名,当时已年过六旬的王志杰有时上午清扫墓地,下午便奔波至深州、饶阳、安平等邻县的民政局核查牺牲战士的资料,他还把为烈士寻亲的愿望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出来,只为让更多人知道这有88位烈士正在寻亲。

王志杰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已经泛黄的表格,表中详细记录着多年来他找到的烈士姓名和故乡。为了找到烈士吴保良的家人,王志杰一封寻亲信寄了四遍,终于到了吴保良侄子的手中,让他的家乡廊坊的烈士陵园墙上有了“吴保良”的名字。烈士金进因为革命需要多次改名,王志杰在朋友的帮助下,几经辗转,多次核对,才找到了金进远在辽宁的亲人。

王志杰(左)与回民支队的烈士王汉杰的侄子交谈。 崔贤飞  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番努力之下,王志杰为72名烈士确定了身份,帮32名烈士找到了家人。为烈士寻亲,成为王志杰刻进骨子里的使命,“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一定会坚持下去,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让所有英魂回归乡梓。”说起这些,王志杰眼神是那样的坚定。

讲好英雄故事 让革命薪火相传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只要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陵园里每一座墓碑都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为了让更多人记住回汉先辈共同抗战、共御外辱的事迹,从1993年起,王志杰就当起了“专职”讲解员,为前来参加祭扫活动的各族干部群众讲解那段革命历史。

王志杰向新兵讲解抗战故事。崔贤飞 摄


实现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弘扬英烈精神正当其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而冀中回民支队便是少数民族奋起御敌的典型代表,是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旗帜。长眠在衡水这片红色热土上的88名回民支队战士,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守卫他们,就是守卫着民族的脊梁,赓续着红色血脉。”王志杰表示。

“作为红色讲解员,一定要讲好回民支队打鬼子的故事,把先烈牺牲的战场变成大家受教育的地方,在各族群众心中唤醒民族团结进步的红色记忆。”为此,王志杰编写了一段解说词,专门讲给来陵园瞻仰者听。“民族英雄母亲”“山药窖智藏战士”“千米背伤员”“血泪井”……这些父亲亲历过的故事,王志杰早已不知讲了多少遍,每一次还是会忍不住红了眼眶。

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最重要的是传承英烈精神。王志杰在义务担当讲解员的空余时间,根据父亲王梦北对过去烽火岁月的回想与记忆,编写了1.3万字的《高纪庄突围战亲历记》,印制千余册赠送给祭扫群众。“82年过去了,知道那场战争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我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完整地整理相关资料,让更多人了解先烈,学习并传播他们的爱国精神。”王志杰介绍说。

王志杰讲解回民支队的历史。 崔贤飞 摄


时光流逝,精神永存。本斋纪念园有一面写有“父子两代接力守英灵”的石墙,记录着王梦北、王志杰接力守墓的故事。父子二人在战争年代保卫回民支队,在和平年代宣传回民支队,他们的故事也被写入纪念园,作为当代的模范典型,用以教育和激励后来的人。阜城县委党校党史教育大讲堂、阜城中学“民族团结第一课”、全县中小学“开学第一课”……王志杰父子的故事走出了陵园,走进了课堂,让更多新时代的少年们聆听民族团结故事、学习民族英雄事迹。据不完全统计,王志杰近年来开展义务讲解4000余场次,受邀前往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作报告900余场次,直接受教育群众40余万人次。

如今,本斋纪念园已是省级烈士设施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王志杰也先后获得“河北好人”“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

红色火种,生生不息。现在,在本斋纪念园,每逢节假日,一名“小小红色讲解员”用满是童真的话语代替王志杰讲起了回民支队的故事,这是王志杰还在上小学的孙子,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他对回民支队的历史也是如数家珍,“守墓人”的接力棒后继有人。

父子接力,薪火相传,曾经的牺牲不会湮没。王志杰和父亲两代守墓人的付出,也必会让后辈永远铭记这些无名烈士,铭记曾经的历史。“守护烈士英灵,为更多人讲好英烈故事是我信念。现在我还能动,如果哪天动不了了,会让儿子、孙子继续下去,用红色基因来感染一代又一代的人,让爱国主义的种子遍地生根。”王志杰坚定地说。


记者手记:


薪火相传,执着坚守,王志杰不负父亲嘱托,接过“守墓人”的接力棒,用心用情守护烈士墓,让烈士事迹得以传颂,让烈士功勋彪炳史册,让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红色基因丰碑上镌刻着的闪光的执着、默默的坚守和无私的奉献,这是时代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世世代代做好事。王志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初心使命。“守卫回族先烈,不仅是守卫着民族的脊梁,赓续着红色血脉,也是守卫着民族团结的基石,这是我们家独有的荣光!”王志杰告诉记者,“国泰千年旺,家和百事兴”,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他多年来默默坚守、付出,为的就是传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坚守之姿守护民族团结之花。


英雄出自平凡,无私奉献却可创造非凡。王志杰于无私奉献中,闪耀人性光辉,铸就不朽传奇;于无私奉献中,彰显英雄气概,撑起时代脊梁,可爱!可敬!坚守初心使命,不负时代重托,奉献之花永远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