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里是12355……”7月3日上午,衡水市张青心理咨询工作室的热线电话此起彼伏。37岁的心理咨询师张青一手拿手机,一手拿笔在本上记录,阳光透过窗户,在身后“河北省善女星”“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证书上投下斑驳光影。
201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做护士的张青,遇到了肝癌晚期患者李阿姨。化疗后的李阿姨总是盯着窗外发呆,眼神空洞。一次查房时,张青发现她偷偷抹泪,便搬来板凳坐在床边:“阿姨,您好像有心事?”老人沙哑着嗓子问:“张护士,我这病是不是治不好了……”原来老人既怕治疗费拖垮家庭,又难忍化疗痛苦。那时的张青刚自学心理学不久,她试着用“共情倾听”的技巧引导李阿姨倾诉。此后的三个月,张青每天查完房都会多留十分钟听李阿姨说话。李阿姨离世前,特意让女儿送来一封感谢信。三个月的共情陪伴,让李阿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多了份安宁,而那封写满感激的告别信,也像一粒种子,在张青心中生根发芽,激励她在2018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019年底,为照顾家庭的张青辞去北京工作回到衡水。在一场家长课堂上,心理专家的讲座再一次让她下定决心今后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随后,她来到衡水市宋荣香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开始了学习之路。
2021年接的第一个个案让她刻骨铭心:14岁的小雯(化名)因父母总拿“别人家的孩子”对比,把自己反锁在房间两周。第一次咨询时,小雯戴着耳机低头抠手指。张青轻声开口:“如果我是你,总被这样比较心里也会不舒服……”话没说完,小雯摘下了耳机,主动说道:“他们从来不管我考90分还是60分,只说谁谁又考了第一!”张青没急着安慰,只是递过纸巾:“换作是我,也会觉得委屈。”几次咨询后,小雯主动和父母同桌吃饭了。孩子母亲哽咽着说“女儿变开朗了”,这让张青真切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2023年,张青成为衡水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一名志愿者,开始24小时待命。2025年4月的一个深夜,一通电话,至今让张青手心冒汗:“我不想活了。”电话里的男孩声音嘶哑。张青握着手机,用温柔的语调说:“是不是遇到特别难的事了?就当跟老朋友聊聊,我在听。”通过20多分钟的引导,16岁的男孩断断续续道出经历:自幼丧母,父亲打工,爷爷奶奶只知种地,两次被学校开除后,他觉得活着没意思。“你其实是想让爸爸回来多看看你,对吗?”当张青说出这句话时,男孩突然哭了。但问及住址时,他说:“你要报警抓我?”就马上挂断了电话。张青根据男孩提到的“某县农校”,马上拨打110报警。两小时后,民警通过张青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醉酒的男孩并联系上他的家人。
“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在于缺爱。”她常说,心理咨询师要做家庭与孩子间的“翻译官”。截至目前,通过12355青少年服务台,张青用视频、电话和微信等沟通方式,进行心理援助时长400小时,服务近千人次。
2024年,在团市委指导下,张青带领团队开展“1234心星计划”。通过“心星驿站”“心星语苑”等形式,在学校做心理评估,开展讲座、培训,在社区举办家庭教育课堂。针对县城留守孩子多的现状,她提出“隔代养娃只保安全,教育责任归父母”的疏导理念。在一所高中学校,她创新推出“心灵马戏团”“曼陀罗绘画”等社团,让孩子们通过色彩表达情绪。
如今,张青的工作室,墙上贴满“心星计划”的活动照片:在深州乡村小学,她带着孩子们玩“情绪红绿灯”游戏;在桃城区社区,老人们咨询隔代教育难题。2024年,她累计开展讲座160余场,最忙时春节前三天还在村里开展家庭心理讲座。“张老师,我儿子愿意上学了”“女儿主动跟我聊天了”……手机里上千条家长发来的感谢微信,成了她最珍贵的“荣誉”。
从热线电话到校园社团,张青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为青少年撑起一片心灵晴空。正如她常说的:“每个孩子都是待绽放的花朵,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阳光与土壤。”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道路上,张青正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见习记者 张今越 赵天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