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产队在村南有一片菜园子,有专人看管。吃菜要靠生产队分。
分田到户后,菜园子分到了各户,我们家分到了10来个菜畦子,在路边,旁边就是一排高大的杨树。母亲说,我们的菜畦子地不肥,被杨树吸走了养分,遮挡了阳光,距离水车也最远。但是能有自己的菜园子,母亲还是很兴奋,她一锨锨把菜畦子深掘,又用铁耙蹚平,种了好几畦茄子。
夏天里,茄子开着紫花,长出一个个长圆形的茄子,说是牛心茄。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总要到菜园子看看,她去水车处洗洗手,摘下几个茄子,拔一把小葱。那茄子嫩得发亮,母亲把茄子在膝盖处蹭几下,嚼着吃起来。生茄子又嫩又筋道,有一股清香和甜味,吃几口后,母亲把小葱剥去外皮,用手一捋,塞进嘴里就着茄子吃起来,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吃起来,味道真的很美呢。
拿回家的茄子主要是调茄泥,蒸干粮时母亲把茄子放在箅子上和干粮一块儿蒸。家里只有一口大铁锅,晚上一般不蒸干粮,只熬小米饭。母亲把切了几道印的茄子放进稀饭里煮,等到稀饭熬好,茄子也熟了。母亲把捞起的茄子放进一个小搪瓷盆里,砸上一头蒜,加进盐、香油拌匀,那茄子软烂如泥。两三个茄子把儿完整地留在盆子里。这是母亲特意留给我们姐弟的宝贝,比鸡腿都要香,筋道、有嚼劲,直到吃得剩下一截木质的芯,还要把上面的滋味嗍半天,才恋恋不舍地扔掉。
早晨一般是凉拌茄子。母亲把茄子切成细细的丝,再切上几个小辣椒,放入盐和香油,吃起来又辣又清爽,也很下饭。
中午一般是茄子捞面,百吃不厌。如果剩下面条和炒茄子,晚上放学后,我们姐弟最先到家的那一个,一定是把剩面和茄子搅巴搅巴吃个痛快。
秋天里,老茄子的籽多又硬,很不好吃。母亲把切成片的茄子一遍遍抓洗,洗去大部分老籽,再挤干后食用。经霜后的茄子就不能吃了,有句歇后语“霜打的茄子——蔫了。”
冬天里,天寒地冻,我们的手脚经常生冻疮,母亲把储存在厢房的茄子秧连根一起用水煮,让我们泡手泡脚,几天后冻疮就褪去了。
吃不完的茄子,母亲把茄子皮切下来,切成片晒成干,冬天里茄子皮干掺进炒大白菜里自家吃,去皮的茄子干招待客人。
有一次,几岁的表哥来串亲戚,母亲炒了茄子干,放了比平时多出好多的油,表哥边吃边说:“真香,这是肉吗?”母亲笑着逗他说:“是肉,你多吃点啊。”
表哥回家后还沉浸在“肉”的余香里,对家里人说:“俺在大姑家吃的肉啊!”我的另一个表哥比这个表哥大几岁,他也想吃大姑家的肉,没几天也来串亲戚了。母亲照例炒了茄子干,没想到这个表哥吃得闷闷不乐,回去后给家人告状说:“大姑给弟弟吃的是肉,给俺吃的是茄子干。”这话传给母亲后,母亲解释半天也没有用。母亲郁闷不已,一个人在灶前拉着风箱,啪嗒啪嗒流下泪来。茄子干,也不多啊。
家里开了小饭馆后,20岁的弟弟掌勺,十几个家常菜来回循环,无非是青椒炒肉、尖椒炒肉、豆角炒肉、蒜薹炒肉,麻辣豆腐、清炖豆腐等。来客都是附近的熟人,对菜从来不挑,都是捡着弟弟会做的点,还经常逗弟弟一句:“力巴头,多搁油。”凭着这十几个菜的实惠,竟然坚持了好几个月。有一次,一个客人说在县城的饭馆吃了一道烧茄子,味道很好,这个客人就点了烧茄子。应下来后,弟弟在厨房左右为难,他没吃过烧茄子,不知道烧茄子是什么样的。来串门的人有的说见过工厂伙房里的师傅做烧茄子,要把茄子切片放到饼鏊子上慢慢炙烤,烤干水分才能做。弟弟匆忙把茄子切片,在门外饼鏊子的灶下燃起柴草,越着急越烤不好,火大了就糊,火小了就冒烟。炎热的夏天,弟弟急得汗流浃背,屋里等菜的客人见菜迟迟上不来,出来一看,笑着说,茄子过油就行。弟弟如释重负,赶紧熄灭柴草,起锅放油。经过这次考验以后,弟弟觉得做生意没学过就做不行,过了没几天,父亲找来一个炒菜的厨师,弟弟坐上公共汽车,去省城学艺去了。
两三年后,我去县城上班,听同事聊天说,有人真奢侈,去饭店竟然吃茄夹儿,我随口就问,啥是茄夹儿呢?老同事说,就是茄子里夹上肉再过油。我简直无法想象那个香。
10多年前,父亲故去后,我过生日时,想借此机会,让从没下过饭店的母亲去饭店吃一次饭,母亲破例没有反对。一道鱼香茄子外酥内软,酸甜可口,母亲连说好吃。姐姐因故迟到了半小时,我让姐姐再点两个新菜,提着大蛋糕的姐姐还没顾上想起来什么菜,母亲兴奋地说,再来一个鱼香茄子吧,这里的鱼香茄子可好吃呢。姐姐的脸涨得通红,眼泪差点流下来,说,今年家里收的茄子多,在家天天吃茄子,这好不容易把手里的活干完,跑这么远来饭店吃一次饭,怎么还让吃茄子呀?鱼香茄子终于是又上了一盘,姐姐吃到了茄子的别样味道,连说不一样,真是好吃呢。
我的父亲,虽家里开过饭店,却没有下过一次饭店吃饭,鱼香茄子、茄夹儿都没有吃过,当年弟弟学会的烧茄子,他也没有机会尝过一口。
后来我在图书馆看《红楼梦》,一道“茄鲞”让我大开眼界,“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这是贾府里的食物,非我等平民百姓所能想象的。
茄子来自印度,汉朝传入我国,古名“落苏”。从我幼时所见的夏季结果,到现在的四季都有,茄子不算蔬菜中的贵族,它适应性强,自带清甜,浸润味道可甜可咸、可辣可酸,味道不断丰富变化,柔软细腻,无声地表达。
作者:刘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