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京津冀最美湿地”衡水湖风光秀美,美不胜收。各地游客慕名而至,为衡水湖旅游业带来新的流量。
做研学导师、当观光船船员、销售特色农产品、开办农家乐……近年来,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支撑区,京津产业转移服务业承接平台优势,衡水市滨湖新区以衡水湖绿色生态旅游逐渐助推衡水湖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带动周边万余人端起“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转型——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靠旅游产业实现就业
8月28日,一支研学队伍漫步衡水湖荷花园中,顺着研学导师张玉指的方向,观测着湖面上水鸟。“这是一只凤头䴙䴘,它正衔着水草筑巢……”张玉的讲解生动有趣,不时调动起大家的兴趣。
张玉来自滨湖新区徐家南田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加入了衡水湖文旅公司。从景区导游部的一名讲解员,到如今已成为专业的研学导师,每月接待游客800到1000人次。“月收入6000元,比起到其他地方求职,在这里的收入很理想。可以每天在天蓝水绿、鸥鹭翔集的衡水湖上工作,心情很愉快,还能为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贡献自己的力量,特别有意义。”张玉笑着说。
近年来,立足衡水湖生态优势,滨湖新区积极打造生态游、研学游、湖畔民俗游、休闲康养游等业态,为湖区周边居民提供了收入稳增、前景广阔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多像张玉这样的求职者加入衡水湖文旅“大军”,实现收入稳定。据统计,今年1至6月,衡水湖已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当地旅游从业者户均增收1万元,“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增收的“幸福靠山”。
初秋时节,在衡水湖上坐着游船逐浪吹风,不失为一场清爽之旅。每天早晨,顺民庄村民李海彬准时到达码头,打扫船舱卫生,做好起航准备。“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有了更多的底气,赚钱更容易了。”说起现在的工作,李海彬得意地说。
上世纪90年代末,李海彬在衡水湖边开办了一家化工厂。2000年以来,伴随着衡水湖生态保护力度加大,周边413家企业、作坊陆续搬离湖区,李海彬的化工厂也在搬迁之列。2015年,为保护衡水湖环境,李海彬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关掉了自家工厂。“保护衡水湖环境,咱们都理解,舍小家为大家,也算是为子孙。”他笑着说。关了工厂,靠啥赚钱?他脑筋一转,投入2万元买来一艘游船,“环境越治越好,风景越来越美,来乘船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李海彬用手指比划着说,“往返一趟80元,开游船利润还不错,第一年就回了本。”
2020年,作为我市旅游龙头企业,在衡水湖景区直接带动下,衡水湖旅游公司完成了对原有湖区群众自营的船只重组,399名自由渡船人加入旅游公司,李海彬成了景区观光游船的船员。对现在的工作和收入,他十分满意:“我现在也是‘上班族’,今年‘五一’游客比往年明显见多,4天跑了21趟。”
衡水湖文旅公司负责人肖楠介绍,近年来,衡水湖轻奢露营、文创购物、节庆活动、夜景旅游、非遗展演等新业态带动就业岗位增多,超70%的岗位人员来自衡水湖周边村庄。目前,公司雇佣的附近村庄的工作人员约有200人,包括引导员、导游、研学导师、售票员、景区清洁人员、售票员等,月收入从3000元到6000元不等。其中回乡大学生比例占到40%,通过持续培训,员工素质普遍提升,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借势——
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 在“家门口”发上“旅游财”
樱花节、开渔节、开湖节……近年来,为吸引游客,滨湖新区倾力打造了一大批品牌旅游活动,精彩纷呈的活动助推衡水湖旅游业节节攀升。
作为新生代的衡水湖渔民,比起过去“开渔期打渔,禁渔期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他们借助衡水湖旅游业的东风,办起了“农家乐”等农家特色小店,通过“家门口”自主创业赚到更多“票子”。滨湖新区秦家南田村村民秦超就是其中之一。
“烤羊排上桌啦!”9月2日,在秦家南田村附近的“秦家小院”农家乐饭店,秦超边招呼边将一盘烤羊排端上了顾客餐桌。“一到假期,来湖上旅游的游客可多哩,有不少就是冲着咱这地道的农家口味来的!”秦超指着整桌农家菜,满脸骄傲。
2011年,秦超和爱人利用村边的闲散房屋开了这家小店。因为远离市区,秦超的目标顾客很确定:“就是本地及外地游客朋友,菜品都是迎合游客口味的野菜团子、贴饼子炖鱼、铁锅炖等农家口味。”
“这几年衡水湖风景越来越好,衡水湖的旅游越来越火,几年前,‘星光奖’举办时,我的店还吸引来了知名明星艺人,我这家店也成了‘网红店’,收入连年增加,已经从最初年利润七八万元涨到了现在的二十多万元,将来我这农家乐生意一定会更好!”谈到未来,秦超充满希望。
近年来,滨湖新区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探索形成了“旅游+辐射带动自主创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当地村民和创业者们提供了丰富的自主创业机会,农家乐、乡村艺术室等兴起,促进当地居民实现增收;花海经济、民俗节庆、特色农业等乡村旅游活动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樱花节、开渔节、开湖节、龙舟赛、马拉松赛等品牌效应带动不断增强。据统计,截至目前,滨湖新区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的特色门店有近百家。
为提升当地群众自主创业经营服务水平,实现长足发展,衡水湖文旅中心联合文旅公司、市场监管部门、人社部门开展职业培训、服务培训、市场监管等,在增收同时,帮助群众提升创业水平,实现扩大增收。
迸发——
从一人获利到万人增收 多元经营势头猛进
湖水净起来,环境美起来,旅游火起来,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如今,走进衡水湖周边各个村庄,民风民情的民宿、本地特色的餐馆以及各式各样的工艺作坊、手工艺品店等比比皆是,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也让当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滨湖新区大赵常村位于衡水湖以东,传统村落保存完好,四面环水,风景秀丽。近年来,在衡水湖旅游带动下,不少村民开起了农家店,摆上了摊儿、做起了农副产品生意,内画、毛笔、鸭蛋,传统技艺工坊、特色农产品开发销售等,不仅赚足了人气,也鼓足了腰包。
“盐河故道”烤鸭蛋的品牌创始人王铁证的烤鸭蛋工坊就开在大赵常村里,每到周末,前来体验烤鸭蛋制作技艺的游客和研学队伍络绎不绝。“我们这个烤鸭蛋,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这一代曾是盐河故道,产盐量大,鸭蛋产量高……”每次研学讲解,王铁证讲起烤鸭蛋的制作工艺和特色来都会滔滔不绝。
“这个烤鸭蛋工坊体验是公益性的,但可以提高烤鸭蛋的品牌知名度,还可以提高村里的游客流量,只要能把游客引进来,游客们吃喝就要有消费,村民就有‘利润’。”王铁证告诉记者,他不仅在市区开了七八家分店,他的烤鸭蛋还摆到了衡水湖景区的特色农产品专柜上。“蛋黄冒油,香而不咸,可以带回家给亲戚朋友尝尝!”烤鸭蛋的销售额在游客的夸赞中节节攀升。王铁证笑着说:“今年‘五一’,一共卖出去了5万多箱。”
致富不忘乡亲。烤鸭蛋在衡水湖景区的销售供不应求,为了让村民们都能靠旅游挣到钱,王铁证买来3000多只鸭苗,免费分发给村里的60多户村民,鼓励大家一起养鸭。王铁证笑着说:“游客们在村里观光时,可以感受到群鸭戏水的乐趣,村民们养殖的鸭蛋我来回收,大家伙儿还可以赚到钱。”
衡水湖周边村庄因耕地面积少,一、二产发展受限,但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并借力旅游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依托旅游产业,民宿、露营悄然兴起,为湖区周边村庄带来新的“商机”。
“每年的旅游旺季,有不少游客慕名来到村里,欣赏美景、体验民俗风情、感受农家乐趣。”滨湖新区魏屯镇郝刘村党支部书记刘奎照笑着说。近年来,结合文旅发展,滨湖新区充分挖掘老盐河文化,积极带动郝刘村、宋家南田村等特色村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并结合当地村庄生态优势和区域特色,探索“露营+垂钓+民宿”旅游经营新模式,打造了一批集生态、农文旅于一体的综合田园印象乡村。全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当地村民“家门口”挣钱,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衡水湖周边民宿及露营总数已达到100余家。过去的普通村落如今成了一个个“网红村”和旅游打卡地,村民们已然吃上了“旅游饭”。
滨湖新区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湖新区坚持生态优先,居民就业并重。在生态不断向好的前提下,结合特色文旅,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农旅融合,持续丰富、延伸、升级文旅业态,打造了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培养了一批优质乡村旅游项目,让休闲农庄、乡村营地、乡村民俗等新业态,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衡水湖周边群众1万余人加入到衡水湖旅游产业中,依托衡水湖旅游,实现了富民增收。
下一步,滨湖新区将加快绿色旅游产业升级,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更多周边群众从旅游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让大家端牢“生态碗”,让“旅游饭”越吃越香,谱写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