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刘堂村,在县城郑口镇南5公里处,呈带状形,南北宽约600米,东西长约1600米。据传,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此处疫病流行,村民死亡惨重,唯有王、李、刘三姓幸存。之后,有山西移民20多户来此处安家落户,成为一处集体耕种官田的民屯,因小于北边三里处的兀兰屯,故名为“小屯”。为祈福平安,后来刘家出钱在村西建了一座庙堂,遂改村名为“刘堂”。刘堂是一个多姓杂居的较大村庄,素有“五李、三赵、一曹、一褚、七八王”之说,此外还有刘、陈、节、高等多个姓氏。


刘堂村当时最出名的是村西的大庙和村中十字街的老槐树。大庙建在一处突兀的高台上,规模很大,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一应按照佛规建筑,香火极盛,附近几十里的善男信女都来烧香拜佛。久之,刘堂村形成了集市,每逢三、八日前来赶集顺便烧香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大庙的建筑工艺非常奇特、精致,山门内设有机关(俗语叫“销器”),香客一不小心踩到机关上,两旁的四大天王便会伸手、瞪眼、吐舌,像活人一般,煞是吓人。据说,谁踩到了机关就说明谁心不诚或有其他罪恶,见不得佛祖。由于太恐怖,甚至吓死过人,后来人们把机关撤掉了。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座大庙仍然存在,只是多有倾圮坍塌。


村中十字街是集市所在地,也是全村的中心。十字街有两棵大槐树,据说是一位姓李的明朝移民为缅怀故土所植。这两株古槐郁郁葱葱,枝干巍峨,年节时,人们为老槐树烧香摆供,祈求平安幸福;平时,老槐树为人们遮荫挡凉,人们在树下品茶聊天;闲暇时小孩子们在这里玩捉迷藏游戏,老槐树便成为天然屏障。据说,集日遇到下雨,有的人躲到树洞里避雨,可容下两个成年男子。可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两棵古槐毁掉,所幸村东南还有一株同龄古槐,略补遗憾。据刘堂村李明河老人介绍,他是李家22世,这棵古槐就是他的一世祖栽种的,如此算来,已有600余年高龄。古槐生于一南北路西侧,树旁民宅据说原来是李家祠堂。由于填垫宅基地,树干下部被掩埋半截,尽管这样,树高仍七八米,加上树冠足有十几米。树干与枝干连接处,四人合抱不拢。树干已经空洞,上部长出一硕大的树瘤,里面的朽木有些钙化,像一块块黑硬的焦岩。


村民把古槐视为镇村之宝,奉为神灵,由崇拜到敬畏,客观上也保护了古槐。对于这些古槐有种种神奇的传说。有的说树洞里住着狐仙,有的说树洞里有个穿着一身红衣服的媳妇,有的说折了古槐的枝叶家里必出横祸……


刘堂村风淳朴,村民勤劳敦厚,自古以来有习武的传统。村中有个武师叫李芳馨,自幼习武,练出一身好武功。十几岁时逃荒到了唐山赵各庄煤矿当了童工。他始终没忘初心,20多岁时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了一个习武队,并担任教练,专教一些有志青年和矿工子弟练习武术。节振国便是其中之一。


1910年,刘堂村节家生了个了不起的人物,这就是后来堂堂有名的抗日英雄节振国。节振国家里很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过的日子比黄连还苦。为了活命,1920年,年方10岁的节振国跟着父母离开了家乡闯关东。走到唐山遇到了老乡,于是全家在开滦赵各庄煤矿滞留下来。不久,节振国的父亲饥寒交迫病故了。为养家糊口,14岁的节振国便下矿井当了童工。节振国饱尝生活艰辛,养成了刚强、倔强、勇敢的性格,先后拜过四五个门派不同的武术家为师,在工余时间学习二郎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刀枪鞭棍功夫非常娴熟。受传统武德熏陶,节振国为人刚直不阿,专好打抱不平,被人称为讲义气的山东好汉(当时刘堂属山东省武城县),群众威信很高。他领导群众闹罢工,临危不惧,手持菜刀砍死两名日本兵,率领几十名工友投奔冀东抗日联军。后来他参加了共产党,英勇作战,为开辟冀东抗日新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8月1日,他率部在与日寇的一次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0岁。


节振国屡屡重创日军,让日本人恨得牙根儿疼。那时,刘堂姓节的老百姓坐火车去东北路过唐山不敢说姓节,因为查票的日伪军只要一听说有姓节的,便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抓起来枪毙。节振国因在李芳馨的武馆学过武术,李芳馨也受到牵连,为躲避日伪军的迫害,只好悄悄从唐山回到刘堂老家。他唯一带回的只有一张节振国在他的武馆练功的照片。


党和人民给予节振国极高的评价。解放后节振国的英雄事迹被编成小说和现代京剧、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放映;2009年,节振国被评为“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3月10日,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铜像在衡水市青年公园落成。202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刘堂村的“节振国纪念馆”落成,成为故城县旅游的新的打卡之地和红色基因传承的又一教育基地。


节振国是故城人民的光荣,更是刘堂村的骄傲。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作者:宫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