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是怎样拎稳京津“菜篮子”的(上)
本报记者 信志锋 赵栋
成方连片的蔬菜大棚。
一座蔬菜大棚,意味着什么?
行走在饶阳,才会对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老百姓致富的“金饭碗”,是生活的“主旋律”,更是饶阳人自豪的“承载物”。
从1985年第一个设施蔬菜大棚建起,到如今日供京津设施果蔬1900吨,这背后是“政策”聚要素、“科技”增动力、“品牌”添活力共同“浇灌”出的“中国蔬菜之乡”发展新貌。
饶阳人用手中这把“掘金的锄头”,为生活不断添加滋味。饶阳人用心中和肩头那把“锄头”,告诉我们——
2200多年前,一个名为毛苌的年轻人,乘船沿滹池河(现称滹沱河)东下,行至饶邑(今饶阳县)。见此物阜民丰,便做了个影响中国人文历史的决定——在城东一小村住下,并向百姓传授《诗经》。清朝《饶阳县志》有记载:“毛苌宅在饶阳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
这座讲台,被后人看作中华文化的传播源头之一。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们不敢揣测这位先贤大儒,向饶邑百姓传授《诗经》中“菜篮子”内容时,是否会有这样一闪念:将来的饶邑百姓会种出、吃上什么样的水果、蔬菜?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形成惊人的闭环:两千多年前诗经台上吟唱余音仍在,两千多年后饶阳百姓又在田间为丰收且歌且谣……而今,饶阳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34万亩。主要种植番茄、茄子、黄瓜、辣椒等40余个品种,设施比例占河北省第一。设施葡萄种植面积11万亩,占河北省设施葡萄面积的80%、全国设施葡萄的15%,设施规模全国第一。饶阳全域共建有7个特色种植基地,10个万亩标准化示范片区,年产各类蔬菜240万吨,果蔬农产品占京津冀市场10%左右,日供京津果蔬1900吨,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格局。先后获得“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设施葡萄之乡”“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等称号和“京南第一大菜园”的美誉。
饶阳县缘何能成“京南第一大菜园”?
其实,这个闭环的背后,隐藏着许多的必然。或许我们能从“坚韧质朴、重农固本、敢为人先”的饶阳风骨中,找到答案。
果农整理水果。
“一张蓝图绘到底”。政策的历史韧性,支撑着这个地方的果蔬产业从“无”到“有”,再从“大”到“强”
1985年,对饶阳县来说,是一个关乎历史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
饶阳县大尹村镇北流满村村民李三杏从北京的婆家,把一条当时看起来甚至有些不可思议的致富信息,带回了娘家: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红星公社利用春秋大棚种植蔬菜,一年就成万元户。
“一年一个万元户?!”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张铁龙听到这个消息,有些坐不住了。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万元户”的名头之响,是今天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
“咱去看一眼总没问题吧?何况那是三杏的婆家!”于是,在那年初冬的一天,张铁龙带着4个村民到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红星公社参观学习,头一次见到塑料膜搭起的大棚。“冬天的大棚里能种出西红柿,真是稀罕!那红彤彤的西红柿跟小灯笼似的,招人喜欢。”张铁龙至今还记忆犹新。
“咱得打破原来的‘框框’,回去必须建大棚,咱也要富起来!”当时,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返程路上,几个人却下定了走新路的决心。
这一年的冬天,北流满村雪地里冒出一棚新绿,饶阳县设施蔬菜产业从此实现了从“0”到“1”的跃变。
“一年分两季,春天种黄瓜,秋天种西红柿。第二年就收回了成本,第三年就挣了3000多元。”3000元是什么概念?在当时,相当于十户农民家庭的年收入,而城市双职工家庭,每年的收入也不过1000元左右。
北流满村大棚种菜挣了钱成为大新闻。
随后几年,北流满村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周边的南北岩村、高村、张村,甚至是沧州市献县、肃宁等地的农民们都跑来“取经”。
市场对产业的引导作用是最强的。
通过挣钱农民的示范、亲朋好友的推荐和村民间的相互效仿,大尹村镇许多农村里的设施棚室从少到多,在当地形成了设施蔬菜种植的“小气候”。
这个“小气候”,已经开始搅动本就有果蔬种植历史和基础的饶阳县“大环境”。
上世纪90年代,饶阳县委、县人民政府顺势而为,将蔬菜产业发展提到了“全县意志”的高度,专门成立了县蔬菜办,统筹蔬菜产业发展,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建设,先后9次到山东寿光参观,全县蔬菜实现了“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到2001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3万亩。
在蔬菜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1995年,高村和西万艾村的两名群众与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联系,开始购进和自育葡萄苗,连续三年开展大规模葡萄育苗,随后棚室葡萄开始在全县推广。“设施农业在饶阳的发展形成了燎原之势,产业面积以平均每年20000亩的速度递增,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也随之进一步加大。”饶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兴茂回忆道。
从2002年至2010年间,饶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明确了“成方连片建设”的发展思路,向规模和品质要效益。出台相应激励政策,“百亩大方”甚至“千亩示范区”“万亩种植基地”开始出现,引进了300多个蔬菜新品种,推广了80多项新技术,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质快速提升。十年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几乎翻了一番。到2010年底,达到了33万亩,全县棚室达到6.5万个,年产各类果蔬190万吨,产值16.5亿元。
“从2011年到2020年,县里发展思路有了再提升,重点放在了提品质、上等级上。”饶阳县副县长王伟佳说。这个从基层成长起来,主管农业的本地人,在那个十年里,体会到“因产业而蜕变”的真谛。培育骨干农业龙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果蔬品牌,推动了全县设施农业提档升级。举办了“蔬菜葡萄节”和“北方秋冬季设施蔬菜大会”,探索设施农业会展经济发展之路。饶阳县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温室大棚,到2018年饶阳退出国定贫困县序列,累计扶持贫困群众发展棚室近15000个,发展小拱棚近4000亩,新增百亩以上设施果蔬片区68个。“种上一个棚,当年就脱穷;卖完两棚瓜,小车开回家;一户三棚菜,小楼都能盖”,顺口溜、打油诗,成为这里果蔬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写照。
“饶阳的设施果蔬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占了。从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连续下发扶持‘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创造了兴业富民振兴乡村的大环境,这是‘天时’。”王伟佳说。“地利”,便是饶阳县的地理优势: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境内土壤类别为潮土和风沙土,有机质丰富。全县有富锌耕地36万亩、富钼耕地24万亩,99.84%的土地无重金属污染,是发展特色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种植的天然宝地。
所谓“人和”,便是从未间断扶持果蔬产业发展的政策延续性。
时间到了2021年。
这样的政策延续依然在继续,其深度和广度,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不断放大。
饶阳县把设施农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四个农业”,统筹提高产量和提升品质,统筹链条延伸和产业融合。制定了《饶阳县支持高品质果蔬产业示范县创建若干扶持政策措施》和《推进方案》,搭建科创平台支撑体系,形成“从种子到餐桌”的科技服务链条,建立“育繁推”一体化品种创新推广体系……
2022年,对饶阳县来说,又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了创建衡沧高品质蔬菜产业示范区的任务。作为示范区、核心区,饶阳县发展迎来最好时期。“作为设施果蔬大县,发展高品质果蔬产业既是省、市对饶阳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摆在饶阳全局工作当中的重大任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饶阳县委书记张双翼的话语掷地有声。
39个春秋,饶阳果蔬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其中有“借他山之石”的“拿来主义”,也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自我探索”。
39个春秋的收获,是一条“明线”。而那条被称为“人和”的“暗线”铺垫依然:敢为人先、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样的政策历史韧性决定了饶阳果蔬产业成功的必然!
果农展示葡萄。
有“科技”才有“底气”,保“健康”才有“市场”,从“苗”到“果”都烙上“饶阳制造”的标签
谈起饶阳果蔬产业,离不开一个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孙茜。
2000年来到饶阳县后,她就把根扎在了这里。
自称“菜帮帮主”的她,走遍了饶阳县的每一座果蔬大棚。脚上沾满泥土,脑子里方能长出新芽。“要推进蔬菜提质增效,得到市场认可,必须依靠高质量,而高质量又必须依托于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
2018年10月21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饶阳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品牌蔬菜饶阳科技服务工作站”揭牌成立,首任站长的重任就落到了“菜帮帮主”孙茜的肩上。
一年的时间里,她做了这么几件事:申报了《春提前设施口感番茄病虫害保健性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和《冷棚甜(辣)椒病虫害保健性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河北省地方标准;引进番茄、草莓、西瓜等新品种38个,建立种植示范样板棚室;开展绿色防控保健性栽培技术示范,降低用药量20%以上;与饶阳县本地蔬菜公司联合申报河北科技厅成果转化项目“番茄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根施技术熟化与示范”获批;组织开展综合性技术培训会11次,培训绿色蔬菜农村实用技术人才500多人次;建立了近500人的品牌蔬菜饶阳俱乐部,实现了与菜农零距离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咨询的零距离……
事情条条记录下来,非常容易。但背后的艰辛和坚持,常人难以想象。
为什么做这些事?
“我特别看好饶阳。这里的蔬菜种植产业规模大,基础种植技术也是河北最高水平。比如饶阳的熊蜂授粉是最普及、做得最扎实的。拿番茄来说,熊蜂授粉的番茄果型好、色泽鲜艳、多汁多籽。如何把规模、基础转化为效益,工作要做到‘刀刃’上。不围绕市场转,没有出路!依靠科技,才有底气。”“菜帮帮主”充满感情地回答着。
在饶阳县南北岩村的设施蔬菜万亩棚区,种植大户宋长江将刚刚采摘的甜瓜,贴上质量溯源二维码。他掏出手机,扫描一下,甜瓜的产品基地信息、施肥记录,甚至种植户姓名都显示出来。“为啥咱饶阳的果蔬能进北京市场?健康、好吃!这是咱的规矩,也是适应北京市场的做法。”
饶阳县深入实施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两品一标”战略,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构建了全省领先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蔬菜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全链条监管,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100%。“‘智慧农业’的标签,饶阳果蔬种植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高兴地说。
7月17日早上5点,北京新发地蔬菜采购商刘志刚刚在饶阳采购了一车西红柿。他习惯性打开手机,查看了沿路天气。“今天一路都是好天气,三个多小时就能送到北京。”刘志刚说,“市场对饶阳菜都很认可,估计它们中午就到各大超市了。”刘志刚锁牢货柜门,把好方向盘,起步出发。
每天,一辆辆满载“河北净菜”的货车都会从饶阳县启程,驶向北京。7月23日,在北京市京客隆超市星火西路店,挑选果蔬的市民络绎不绝。“我就喜欢饶阳净菜,因为运输路途近,比南方菜新鲜一些。”北京市民李明薇对饶阳净菜赞不绝口。
第六届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暨招商对接活动在饶阳举办。
在饶阳县举办的京津冀蔬菜产业发展大会上,北京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表示,饶阳县与北京距离近、种植规模大、菜品与北京市民消费需求高度契合,新鲜菜能第一时间进京,是新发地不可或缺的蔬菜供应基地。
现如今,北京新发地、物美、京客隆等9家知名销售企业与饶阳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美团、美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企业将饶阳县确定为蔬菜直采基地。
产地到商超的渠道有了,田间到高端餐桌如何打通呢?
“我们有5亩地,保证无污染有机种植,专门培育精品蔬菜供应北京餐厅。今天早上摘的菜,晚上就能出现在北京高端餐厅的餐桌上。”在饶阳县五公镇一家庭农场,种植户王豪男和工人们正将白菜、茼蒿等蔬菜采摘装箱。张兴茂介绍,他们开展了“走进米其林餐厅”“优质食材饶阳行”等对接活动,成功与北京京遇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并借此进入北京新京熹等高端餐厅。
以快保“鲜”、以快彰“鲜”,成了饶阳果蔬健康饮食的标签!
“经过深度调研和沙盘推演,我们认为未来几年,全国的设施农业产业将会迅猛发展,形成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市场化的趋势。”张双翼说,“已经开始了与此相关工作的推进。”
学习市场不如占领市场,占领市场不如引领市场。饶阳县持续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加强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围绕种子研发、智慧管理、数字技术应用等关键领域,吸引更多的高端农业团队来饶,推动更多先进农业科研成果在饶阳转移转化,加快破解阻碍设施果蔬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打造科技创新强引擎和策源地。
产业规模不可缺,但不是全部。掌握核心技术,才有竞争底气。
苗好七分收。种子种苗,被称作现代农业的“芯片”,围绕打造“核芯”竞争优势,饶阳在科技育苗上下足了功夫。
饶阳县大尹村镇南北岩村众瑞育苗基地内,基地负责人杨姗姗打开手机进行智能化操作,各个棚内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口大小等信息一览无余。“这几座新型日光温室,是镇上组织我们去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后建的。”杨姗姗说,温室采用钢结构替代了土墙结构。“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不少。9个温室的种植面积增加了6亩多,相当于多出了一个大棚。”利用新大棚立体空间更大的特点,他们安装了全自动嫁接机、遥控卷帘机等智能化设备。育苗全程自动化作业管理,年育西红柿、辣椒、甜瓜、芹菜、茄子等优质种苗将超过6500万株。
在王同岳镇北京堂村,饶阳县引进的数字化智能种苗工厂项目,正全力冲刺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新装备,实现从播种、嫁接、病虫害识别、日常管理到包装的全部智能化,建成无人工厂、无人车间。
“成功引进了全国首家蔬菜种苗行业上市公司——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填补我县果蔬种业产业空白。与省农科院植保所合作,成立了全省首家高品质果蔬种业联盟,确定科技示范主体20余个,引领带动现有44家果蔬育苗基地提档升级,力争加快打造形成全国现代种苗高地。”张双翼说。
本版照片由饶阳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