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每当夜幕降临,衡水园博园内灯光璀璨,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在这里精彩上演的“大美衡水 湖韵千年”衡水首部大型沉浸式实景演出中,清代官员吴汝纶兴修排沥河道,使千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田的故事,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无数观众陶醉其中,为之震撼。
“修渠建闸水利昌,湖清河晏赞贤良。吴公治水民安乐,朝露春雨润一方……”演出第二篇章《福泽·水润一方》第二小节伊始,舞台上水雾四起,智者在烟雾高台处的念白,瞬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光影闪烁中,伴随着铿锵有力的打夯号子,一群男子在吴汝纶的带领下修渠建闸、防洪排涝,竣工后百姓歌舞庆祝,还为吴汝纶送上“渠通水润”的牌匾,历史上一幕幕高光时刻再现于眼前,恢宏又震撼。
演出中所展现的水渠即后世所称的吴公渠,围绕这条渠都有哪些历史故事?吴汝纶在衡水还有哪些善举?近日,衡水市文史学者王希来搜集整理了“看实景演出 忆衡水往事”相关资料,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了解衡水历史。
记者从王希来整理的资料中看到,吴汝纶(1840年—1903年),字挚甫,安徽省桐城县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曾师事曾国藩,为“曾门四大弟子”之一。一提起吴公渠,衡水人就会想到吴汝纶。曾在深州、冀州主政的吴汝纶,爱民勤政,政绩卓著。吴汝纶为治理千顷易涝洼地,采纳民意,修建一条总长约30公里的排沥河道,引导低地积水流入滏阳河,并在河上建设桥涵,在入河处重建老龙亭闸一座,既方便了往来商旅,又使千亩斥卤之地变为膏腴之田。后人为纪念吴汝纶兴修水利之功,将老龙亭闸改称吴公闸,将所修河道称作吴公渠。时至今日,吴公闸尚存,吴公渠自滏阳新河左堤以北约5公里段亦保存较好。
近年来,衡水市已经完成了吴公渠生态修复整治工程,并建设了吴公渠生态公园。公园北起衡水市奥体中心,南至德胜路,全长1750米,水面宽60米至110米。吴公渠生态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提升了防汛和抗旱灌溉功能,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为生态宜居的美丽湖城增添了靓丽色彩。
吴汝纶对衡水的贡献,远不止修建吴公渠这一项。
清朝末期,吴汝纶在深州任知州两年,在冀州任知州八年,共有三项善举载入地方史志:编撰《深州风土记》22卷,被清代方志界奉为近世方志佳作;为光复冀州信都书院,他筹银万两,延聘名师,广置书籍,并亲往书院授课,使信都书院“文风巨变,经术文采极盛一时”;治理冀州至衡水间千顷易涝洼地,疏浚吴公渠,泽被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