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有许多,各有滋味,多喝多体验,不会太专一,至少我是如此。那又怎样号称喜欢喝茶的呢?大概是喝茶这回事,我更看重在哪儿喝茶、怎样喝茶吧。


在哪儿喝茶,真的那么重要吗?古人的浪漫是骨子里的。林间石上、瀑布泉边,自是喝茶好去处,就是茅屋草舍,也是清幽胜境,品茗佳地。


怎样喝茶,打从唐代陆羽开始,就不厌其烦,几十种茶器,各有用处,各得其所,缺一则废。至于布置茶席,插花闻香之类,更是小儿科了。


用现代的话说,在哪儿喝茶,其实就是侧重茶道的美学空间,营造清幽的品茗氛围,红尘烦扰中另辟一方净土,汲取茶之真味。


怎样喝茶,无非就是讲究喝茶的招式。美器搭配、礼仪周到,精致或朴拙,奢华或侘寂,把喝茶这回事,搞成个文化活动。


因而,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不是叶公好龙,喜欢喝茶是真的,不挑茶也是真的。恰恰是太喜欢才不会敷衍,认真喝茶这回事,怎样都不过分。


当今,喝茶聚会的时候很多,聊天的内容不多,何故?人群的共同语言不多。也有人说,是文化匮乏,可聊的内容有限。


喝茶与聊天,相伴相生,本应该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喝茶的时候,除了聊茶,还有尴尬的时候,若无外乎炫耀茶的昂贵和养生的奇葩,有意思的桥段则常常缺席。


茶文化之说,并不意味着喝茶一定与文化结缘。剔除文化,喝茶不过就是个解渴的事情,参禅入道也就无从谈起了。


喝茶不谈茶,又谈什么呢?隐私八卦,容易厌烦,流言蜚语,触及底线,最好的话题,当然是岁月沉淀,人生积累。读过的书、写过的诗、看过的画以及走过的路。


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个自然上升到道德层面,但一定的修养则是文化的必备要素。


没有文化真不行,连喝茶都没得聊。文化的定义虽然宽泛,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审美趣味,这些相对于经济和物质的精神产品,自然涵盖其中。


由此可见,喝茶聊天不光喝茶那么简单,聊天才是喝茶的延伸,也是喝茶的升华。无话可说,茶也三杯两杯无趣,结识新朋友,获取新知识,共同提高进步,更是无从谈起了。


媒体圈里,说普洱茶的不少。博主们拉开架势,口若悬河,推崇普洱茶的有之,反对普洱茶的有之,各说各的理,引经据典,不一而足。


初学者看来,有种贵圈真乱的感觉。普洱茶,源自边贸万里茶道,兴盛至今,有人卖,有人喝而已,咋就那么大的反应呢?究其原因,还是利润大,水太深。


我也喝普洱茶,好喝的就多喝点,没有什么特别,商家的营销炒作,也是分内之事,我不做此类生意,自然懒得去说三道四。


其实,普洱茶与其他茶一样,都是用来喝的,如果祛湿除燥,有些药用价值,就更好了。至于是不是早年矿工口粮茶,亦或漱口洗碗用,并不重要。


至于编写古道旧闻,给普洱茶充当过碎银子的传说背书,权当是产品广告,不必较真儿。广告低俗与高雅,也要看“疗效”。


纠结于茶的好坏,尚有道理,纠结于出身则无必要,喝茶也是件与时俱进的事情,彼时或此刻,忽然流行什么,也是很难预测的。


喝的是茶,不是口水,打口水仗,除了意气用事,也于事无补。该卖茶的还要卖,该喝茶的还要喝,哪一天普洱茶不流行了,还会有新的话题吵作一团,谁也拦不住。


喝茶有专业吗?按说不该质疑,君不见媒体上茶界大咖频出,书店里相关书籍汗牛充栋。但专业的门槛,却无从界定。


开卷有益,指的是读书。只要翻开书本,总不会令人失望,只鳞片爪,也是菜。知识改变命运,是个大命题,但充实人生是肯定的。与之相比,喝茶,也差不多。


喝茶的学问不少,需要普及的常识也很多,茶圈里鄙视链更是多如牛毛。喝古树茶的看不起喝台地茶的,喝乌龙茶看不起喝花茶的,喝龙井茶看不起喝红茶的,如此不再赘言。


其实,喝茶好过不喝,茶人相轻,实无必要,彼此惺惺相惜才对。尽管经历不同、阅历各异,拥有资源也不在同一段位,但拿起来,喝下去,均为常态。


好茶繁多,没有人都能知晓,不懂就问,也不算丢人。品鉴优劣,感知迟钝,也很正常,多做练习,定会进步。就算茶界小白,喝得多了,也会渐入佳境。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神农尝百草,才认识了茶,后来的人,喝茶体验,才催生了许多道理。你说你专业,我说我专业,倒不如说,只要想喝茶、爱喝茶,都是同道中人。


作者:王俊清  编辑:李耀荣